【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众生(梵jantu、bahu-jana、jagat、sattva,巴satta,藏skye-ba-po、skye-bo maṅ-po、Ḥgro-ba、sems-can)
一般而言,此词系指具无明烦恼,流转生死之迷界凡夫;然若就广义而言,则亦含摄悟界的佛、菩萨等。音译禅头、社伽、萨埵、仆呼缮那;又称有情、含识、含生、群萌、群类、禀识等。《杂阿含经》卷六云(大正2‧40a)︰“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摩诃止观》卷五(上)云(大正46‧52c)︰“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又,《大智度论》卷二云(大正25‧72b)︰“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关于众生的语义,有多种说法,兹分述如下︰
(1)“与众共生”︰如《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云(大正1‧145a)︰“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2)“受众多生死”︰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一云(大正28‧603a)︰“云何众生世?众生谓五道中生,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中,是名众生世。”《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1b)︰“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
(3)“众缘和合而生”︰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大正25‧286c)︰“但五众和合故强名为众生。”《大乘同性经》卷上云(大正16‧642b)︰“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
(4)“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如《不增不减经》云(大正16‧467b)︰“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另外,诸经论对众生、有情二语的范围亦有异论。或谓有情系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而山川、草木、大地等乃属非情(又称无情),众生则兼摄有情、非情二者;或谓有情与众生为同体异名。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俱舍论宝疏》卷一;《玄应音义》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卷四十七;《佛性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五;《大乘起信论》;西义雄(等)《大乘菩萨道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