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优婆塞戒经(梵Upāsaka-śīla-sūtra,藏Dge-bsñen-gyi tshul-khrims-kyi-mdo)
七卷。北凉‧昙无谶译。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系佛为善生长者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的经典。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其中,除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则包含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照顾病人等条文。此外,亦说及八斋戒与十善戒。
此经系以《中阿含经》卷三十三之《善生经》为基础所推衍、发展而成。与《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及《善生子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皆述及六方供养及在家信徒之持戒生活。
本经与《善戒经》(一卷)亦有若干相似之处。《善戒经》揭示出家众之八重四十二犯,本经则叙述在家信徒之六重二十八失意罪。二经之相通处,另有︰关于“出家八重”及“在家六重”之语、名字与实义菩萨的区分。此外,在四十二犯与二十八失意罪中也有相同律条。
经中引用的经典,有《法华经》《大城经》《智印经》(〈悲品〉)、《鹿子经》(〈五戒品〉)等。〈悲品〉中并提及与大乘《涅槃经》有关的生因了因说,〈业品〉又举出昙无德部、弥沙塞部、萨婆多部有关五逆罪的异说。凡此在经典成立史上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又,此经对于后来的经典颇有影响,如《仁王经》〈受持品〉中有六重八轻之言,《梵网经》的十重禁戒也可能是《善戒》之八重与此经六重的糅合。
◎附︰太虚〈优婆塞戒经在佛法中之位置〉(摘录自《优婆塞戒经讲录》卷首)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佛法可分三类︰(1)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2)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3)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参考资料] 大野法道《大乘戒经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