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优波离(梵Upāli,巴Upāli,藏ñe-bar-Ḥkhor)
又作邬波离、优婆离、优波厘、优波梨、忧波利。意译近取、近执。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称。《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云(大正2‧557c)︰“我声闻中第一比丘,(中略)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优波离比丘是。”
优波离在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中,属于最下等的首陀罗阶级。他原是释迦族的理发匠。在佛陀成道的第六年,释迦族的阿那律、阿难、难陀等贵族随佛陀出家,当时的优波离由于自己出身的阶级低贱,不能参与圣众集团,故内心颇为怅然。佛陀察其心意,乃允其与诸释种贵族一齐出家。并宣示出家后的地位完全平等,不得用出家前的社会阶级来分别。这次优波离的加入僧团,是佛教僧团之四姓平等化的第一步。
优波离的一生行事,最受瞩目的就是结集律藏。在佛灭后的第一次结集时,阿难诵出的是法藏,而律藏则由优波离诵出。在后世律藏的传承史上,优波离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优波离的行持,是“自从依佛受戒以来,未曾犯戒如毫厘。”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位固执戒条、不通情理的人。有一次,祇园精舍一位比丘,得病六年不愈。须要五升酒为药治病,却又不敢犯饮酒戒。优波离知道这事之后,立刻去请示佛陀是否可以开许。得到佛陀准许之后,终于将该病比丘治愈。为了这事,佛陀还特别称赞他是“真能持律之人”。并且勉励他要“为将来比丘说禁法,使知轻重,得济危厄。”
◎附︰印顺〈王舍城结集之研究〉(摘录自《华雨集》第三册)
五百结集的另一重要人物,是优波离。优波离本为释迦王族的理发师,属于当时的贱民。释尊站在平等的立场,摄受他出家。优波离是著名的“持律第一”,经常“与持律者俱”。持律与持戒不同;持戒是受持学处(戒),清净不犯,是每一出家者的本分。持律是通二部毗尼,精识开遮持犯,熟悉于僧伽的一切作法──羯磨。举喻说,持戒如国民的奉公守法;持律如法学者、法官、大法官。持律者,才被称为律师。
优波离是著名的大德,流传的事迹并不太多,尤其是有关法义的。他曾向佛要求,住阿兰若。佛告诉他︰修学应契合机宜。你先应成就戒,守护根门,正念正知。末了告诉他说︰“汝宜僧中住,安稳。”当然,优波离是大阿罗汉,但在起初修学过程中,释尊明察机宜,要他渐次而入;先要着重戒律的陶冶,成就法器。优波离的持律,特重僧伽律制,应与这一教授有关。
优波离持律第一,对于戒,当然是清净不犯;谨严的风格,是可以想像到的。他与女众的关系,不知为了什么,也不大友好。传说他与持律者外出游行,尼众多沿路瞋骂他,使他乞食难得。为了毁坏一座尼塔(或说是尼的兄长),为尼众所毁骂。好在事先避开,否则会被痛殴一顿。优波离与尼众的关系,与大迦叶一样,所以在结集大会上,大迦叶对阿难的连串责难,如小小戒可舍,度女众出家,优波离与大迦叶采取了一致的立场。
说到大迦叶与优波离的关系,先应该了解三类出家人︰
(1)依戒而住的律行︰这是住在僧中,也就是大众共住,纳入僧团的。即使为了专修,住阿兰若,也一定参与半月布萨。对于衣服,可以粪扫衣(从垃圾堆等,捡别人所丢掉的破衣破布,拿来洗洗缝缝,作成衣服),也接受信众布施的新衣。而且在净施制度下,还可以保留法定三衣以外的更多衣服。饮食方面,一定是受布施的。或者乞食,或者受请。受请中,或僧次受请;或个人受信众的供养;或受某一信众的长期供养──每日托钵去受食,也可以着人去把饮食取回。在特殊的节日,还可以受别众请食。受请的饮食,通常比乞食所得的好得多。住处方面,游行时也偶然树下坐等,但经常住在僧坊。住阿兰若时,也大抵住在小屋中。这是佛世比丘最一般的情形。
(2)修头陀行︰这是少数人。不住僧中,过着个人的生活(头陀行者与头陀行者,就是住在附近,也不相组合),但也可以半月来僧中布萨。衣服方面,一定是粪扫衣,不受布施,而且是限于三衣。饮食方面,一定是常乞食,不受信众的别请。住处方面,一定是阿兰若,不住城邑村落,而且是不住房屋的。
(3)一切粪扫者︰这是极少数的。不入僧中;不但不住房屋,不受施衣,而且饮食也不受布施。山林旷野,拾些无主的树果、农夫遗落的谷类、祭祀所抛弃的饮食。一切粪扫者,是“不受施派”,是极端少数。大迦叶也曾一切粪扫,拾所弃的食物而生活,受到佛的呵责。不受施而食,《五分律》说犯突吉罗,《铜鍱律》说波逸提。这些极少数的一切粪扫者,附于佛法而实违反佛法。
“少欲知足,易养易满”,为头陀行与律行的共同原则,而实际行持不同。戒行有弹性,能容纳多数人修学,头陀行仅能为少数所接受。优波离为律行者,但他曾要求住阿兰若(佛命他“僧中住”),可为同情头陀行,而为了尊重佛的意思,安住律行的明证。优波离同情头陀行,生活谨严,与尼众的关系不佳,这与大迦叶相近。这所以能互相和合,主持王舍结集。然从当前情况及未来佛教的影响来说,优波离学团是真正的成功者!大迦叶是头陀行者,对僧事、僧伽制度,素不关心。对说法教化,也并无多大兴趣。只自觉德高望重,而不为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门下所尊敬;不满智慧、多闻的佛教倾向;又常受尼众所轻慢,而免不了不满阿难(舍利弗等已入灭了)。优波离尊者推重大迦叶,不但是教内的耆年大德,而更是一向尊敬苦行的(如提婆达多)、阿阇世王所尊敬的大德。在大迦叶的主导下,优波离学系成为实质的佛教中心。
依传说,不仅《铜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就是有部旧传的《十诵律》,都说先由优波离集出毗尼(阿难后出法藏)。有关五百结集的记录,广律虽已标题为“五百集法”、“五百集法毗尼”、“结集三藏法品”,而古典的毗尼本母,是称为“五百集毗尼”的。所以王舍结集,实以集毗尼为首要任务(出经为次要的)。大迦叶发起结集的原因,为了毗尼;首先诵出的,是毗尼;大会责难阿难的,也有关毗尼。在这次结集中,毗尼取得了优先的地位。对戒法,否决佛命的小小戒可舍,而确定了轻重等持的原则,逐渐完成严格而琐碎的规律。对尼众,采取严管教的态度,树立尼众绝对尊敬男众的制度。上座的权威也提高了;被称为正统的上座佛教,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而大迦叶的头陀行呢,在真正重律学派中,并未受到特别尊重(因为头陀行不重律制),但头陀行因大迦叶而更深的与律行结合。如《增一阿含经》,显出了头陀行的特别尊重。有部旧传的《鼻奈耶》,竟说如来的因事制戒,都出于头陀行者(“十二法人”)的提供意见了!以戒律为主,加深头陀精神的佛法,也就是所说的小乘了!
[参考资料] 《五分律》卷三、卷三十;《中阿含经》卷五十二〈优婆离经〉;《四分律》卷四、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二;《注维摩诘经》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