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优陀那(梵Udāna,巴Udāna,藏Ched-du brjod-paḥisde)


  又作忧陀那、乌拖南、邬拖南、邬驮南、嗢陀南、嗢拖那、嗢托南、嗢托、优擅那、郁陀那。有下列三义︰
  (一)为九分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意译自然、法句、叹、撰录、自说、无问自说。即佛陀自有所感,不待人问而自行说出的经典。《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云(大正30‧753a)︰“自说者,谓无请而说,为令弟子得胜解故。为令上品所化有情安住胜理,自然而说,如经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说。”
  udāna,原为“气息”之义,转指由感兴而自然发出之声,后又引申为佛由感兴而说出之语(多指偈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云(大正27‧660a)︰“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又,《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将之分为三种,即(1)佛之自说,(2)如诸天对须菩提的赞颂,(3)佛涅槃后,抄集佛弟子与婆罗门之偈而成的〈无常品〉、〈婆罗门品〉等,谓此等皆名优陀那。
  又,据觉音在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ṅgalavilāsiṇī)序中所说,“优陀那”系指含具由喜智所成偈颂的八十二经;此即现今南方三藏《小部》所收的〈自说经〉(Udāna)。
  (二)指气息︰即ud-āna,原为气息之义。《大智度论》卷六云(大正25‧103a)︰“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此中之七处,指颈、腭、唇、舌、咽、胸。然而,《圆觉大钞》卷十一之下认为,脐下一寸名为忧陀那,此指丹田。
  (三)印、总略、总摄、标相之义︰《大乘义章》卷二云(大正44‧507b)︰“优檀那者,是中国语,此名为印。故大智度论明法无常、无我、涅槃,名三法印,成实亦尔。法相楷定,不易之义名印也。”
  [参考资料] (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乘义章》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