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伯孜克里克石窟(Bezeklik)


  位于新疆吐鲁番。系吐鲁番现存洞窟最多、建筑形式最多种的一座石窟。伯孜克里克(Bezeklik)一词的原意是“具有美丽装饰的房屋”,原本是僧侣闭关修行的寺院石窟。全窟系由两群洞窟组成,共有五十七窟。散布在火焰山山麓的木头沟河西岸及其上游。开凿年代多为西元九、十世纪(回纥统治时代),仅有一窟(第八窟,此系德国探险队的编号)是七世纪后期所开凿的。
  窟形多模仿龟兹的长方洞及方形洞。尤其后者,其主室为中央雕刻巨大方柱、左右两侧以回廊连接,且于方柱内部凿洞的复杂形式,在诸窟中最常出现,而且盛行于九、十世纪。窟内壁画多半描绘授记的誓愿图。在六面壁上共绘成十五幅画,每一幅构图有极其严格的规划;中央是具有光轮的佛立像,下方则画上菩萨、供养者,佛的周围下方安置菩萨、天部、神王,尊像与尊像间,则饰以五彩花纹。可惜这些壁画线条太硬、太趋于形式化;而且往往有两座洞窟的壁画采用同一主题与同一布局。如第四与第九、第七与第十七、第十一与第四十,以及第十九与第二十窟中的作品。
  除了上述主题之外,中室的三面壁上也有观音、行道天王或涅槃变相、西方变相、药师变相、法华变相、地狱变相等大画面的净土变相,及以供养者自居的维吾尔贵族、摩尼教的圣者、景教教徒等的壁画,内容千变万化;一般人通称为回纥样式。倘撇开主题的多岐性不谈,此窟群的壁画的确深具艺术价值。此外,就汉文、回鹘文双行并写的榜书看来,可见当时回鹘与汉民族间的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