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


  法国东洋学者。生于巴黎。初从沙畹研究汉语,1898年参加西贡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其后,该会改为河内远东学院,氏成为该院研究员。1900年,派驻北京,适逢义和团事件,氏曾奋力保护公使馆。1906至1908年间进行中央亚细亚探险。1907年氏在甘肃省敦煌石窟中发现西元四世纪至十世纪的古代写本,乃取五千余件回法国。其中包含汉文、藏文、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等珍贵史料。其所搜集,收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及基梅(Guimet)博物馆。
  1911年返法国后,伯氏担任法兰西学院中亚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讲座的教授。其间,历任法国学士院会员、亚洲协会会长。1925年以后,独力编集《东方学杂志》《通报》(T’ung pao)。并曾至中国、日本访问。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讲课。返国后病逝,享年六十八。
  氏精通东西方数种语言,学识渊博,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与东方研究有关的部门涉猎甚广,且为欧洲学会中第一个研究关于汉籍目录校勘的学者。生前著述以论文居多,部分涉及西藏学的研究,至于专著则有《中国发现摩尼教遗文考释》(Un traite enManiche/en re-trouve/en Chine,1913)、《敦煌图录》(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1920~1926,6vols)、《元朝秘史》(Histoire secre/tedes Mongols,1949)等。此外,其探险报告书题为《La Mission Pelliot en AsieCentrale》,于1923年以后陆续刊行。
  [参考资料] 秋山光和〈伯希和调查团的中亚旅程及其考古学成果〉(《佛教艺术》{1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