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伽陀(梵gāthā,巴gāthā,藏tshigs-su-bcad-pa)


  (一)九部教、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为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依动词的gai(有谣之意)语根而来,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指韵文形式的经文。多置于教说的一段落或经文之末。为区别重复述说长行之经文的偈颂(祇夜,geya),因此译为孤起颂、不重颂偈。《顺正理论》卷四十四云(大正29‧595a)︰“言讽颂者,谓以胜妙缉句言词,非随述前而为赞31咏,或二、三、四、五、六句等。”
  依《中论疏》卷一所载,偈有通别二种︰(1)通偈︰指不论长行(散文)、偈颂,凡经文之文字数至三十二字者,称之为首卢伽陀,此即通偈,为胡人数经之法。
  (2)别偈︰指必以四句而文义具备者;即不问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必满四句,此称结句伽陀。
  《中论疏》又说偈有二种︰(1)路伽偈,谓颂长行之偈,(2)伽陀偈,谓孤起偈。
  一般最常见的偈,是以四句二行为一偈,亦即一行十六言者有二行,而以半偈八字为一句,则成四句二行。而偈中的韵律系由短音、长音交错而生。其中第一句与第三句韵律相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同。而且,常以四句诠表完整的意义,并具备主词、宾词。此种部类亦有以三行六句为一偈之异体,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即是。其他,有每句同律的十一言四句、十二言四句、十三言四句、二十言四句、二十一言四句等,以一句中字数有异,其韵律亦有别。
  古来认为,诸经论中之所以用偈有八种理由。即(1)以少字收摄多义,(2)作为赞叹之用,(3)为利养众生,(4)为后来者要略而说,(5)众生中有好偈颂者,(6)易于诵持,(7)为反覆重说长行的意义,(8)为显示长行中未言及者。此外,礼赞、梵赞或和赞等诸赞(stotra),也是偈颂的一种。
  (二)指法会时以一定曲谱所讽诵的偈颂︰如日本真言宗在读诵三经时,于每卷之初皆先唱三经伽陀。
  (三)为阿伽陀(agada)的略称︰系一种良药,可以消灭一切毒。
  [参考资料] (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显扬圣教论》卷六、卷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成实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八十一;《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四。(三)旧译《华严经》卷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