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佉留文(梵Kharoṣṭhī)
古代印度所使用的文字之一。又称为佉卢虱吒书,或称佉卢书、佉卢虱吒、佉卢虱多书。意译为驴唇文字。流行地区系以西北印度为主,并及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等地区。阿育王碑文(西元前三世纪)中即有以此文体书写的。该碑文是现存最古且最确实的资料。
按,佉卢虱吒为梵名Kharoṣṭhī的音译,意为驴唇。因此,有谓此文字系驴唇(Khar-oṣṭha)仙人所造者。但有人认为“Kharoṣṭhī”一语出自于印度西北的佉卢虱吒罗(驴马、骆驼)国。这种文字与波斯阿拉米(Arama|is-che)文字颇为类似,由母音、子音、复合子音所组成,与子音结合的母音,是以记号作区别。文字的数目依地域之不同而有差别。在尼雅(Niya)出土的木简中,有二五二字。
关于这种文字的起源,有些学者认为阿克美那斯(Achaemenes)王朝统治西北印度时,为便于书写印度的口语,遂以古代波斯的阿拉米文字的基础,再略加变更而成。但也有人认为它与阿拉米无关,而是印度独创的。对于这种文字的解读,普润塞(J. Prinsep)、康宁罕(A. Cunningham)等学者之成果颇为丰硕。至于它与布拉夫米(Brahmi)文字孰先孰后的问题,有人主张佉留文在前,有人主张在后。二者之中,当以后说为正。
[参考资料] 《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二;《悉昙藏》卷一;G. Bu|hler《Indische Palaeo graphie》;Monier Williams《Sanscrit-English Dictionary,introduction》;S.Konow《Kharosthī-Inscriptions》;山田龙城《梵语佛典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