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使(巴Buddhadasa;1906~1993)


  泰国现代之宗教改革僧。出生于泰国南部苏拉达尼省(Suratthani)察雅区(Chaiya)的本里安村。祖父自福建移民泰国,父亲经商,母亲为泰国人。
  师八岁入寺读书,前后三年。及完成高中教育,适其父过世,乃继承父业,供养其弟习医。后,其弟学成返乡经营家业。师乃入寺出家,精进坐禅,时年二十一。1928年,前往曼谷求学,因不满当地的教育方式,而于二个月后返乡,任教于当地佛学院。1930年重回曼谷求学,1932年还乡,在其弟及若干道友的支持下,成立禅修中心,即今之“解脱自在园”(Suan Mok)的前身。
  其后,师有感于泰国佛教过分保守,泥古不化,部分僧侣钻营名利、不事修行,乃以革新泰国佛教为己任。师在上座部佛教的基本理论──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之 上,加上我国的禅宗思想,建立其独特的禅法与禅风。1980年,荣获朱拉隆功大学颁赠的荣誉佛学博士学位。著作有《观呼吸》《何来宗教》《布施》《菩提树的心木》等书。其中,《菩提树的心木》与《何来宗教》二书,已由郑振煌译为中文。
  在泰国诸多佛教改革家中,师是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以“回到佛陀的生活方式中去”为口号,对泰国传统的上座部佛教文化进行重新解释。并努力改革僧侣的生活方式,而取得显著的成就。其对泰国传统佛教文化所作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将佛教的真正形式解释为原始的形式。(2)在日常语言及真理语言之区别的基础上,解释佛法的绝对普遍本质。(3)解释佛教对现实社会及个人的功用问题。
  师之努力目标是要在快速发展的物质增长时代,将佛教恢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又,“解脱自在园”占地一五0英亩,位于泰国南部察雅约四公里处。建筑形式为传统与现代之混合。其中,传统建筑为粗陋简朴的住宅,乃佛使及其信徒之居处,彼等每日均有一定时间进行劳动。现代化建筑则为“精神剧院”及“展览馆”,前者是一大型视听室,后者则系展出多种佛教工艺品的展览场所。
  [参考资料] 郑振煌〈论中泰两位禅者(虚云与佛使)的禅法与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