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像
[定义] 佛教中作为礼拜的雕像或画像。一般多指雕像为佛像,画像为佛画。或分为两种情况,如专称佛陀之形像为佛像,或总称佛教尊像为佛像(包括佛、菩萨、天、明王)。
佛陀像原仅限于指佛教开祖释迦牟尼佛。但在大乘佛教兴起后,佛陀像乃又增加阿弥陀、阿□、药师、毗卢遮那、大日如来等佛之形像。
菩萨原是对释迦成道以前(包括开悟以前及前世)的称呼,后为与大乘菩萨有所分别而专称成道以前的释迦为释迦菩萨。“大乘菩萨”之称最早用于将来成佛的弥勒菩萨,此外有观音、势至、文殊、普贤、日光、月光、地藏等菩萨,密教也产生金刚萨埵、五秘密、普贤延命、准胝、多罗、虚空藏等许多菩萨。
不动明王等明王像,是作忿怒形相的密教特有尊像。其产生与印度教之湿婆神有密切关联。
自古被视为守护佛法的印度诸神,总称为天,有梵天、帝释天、吉祥天、辩才天、龙王、夜叉、诃梨帝母(鬼子母神)、摩利支天、大黑天、圣天等,以及四天王、八部众、十二天等群神。因此在日本,佛教尊像被类分为佛(如来)、菩萨、明王(忿怒)、天部,后再加上星宿、鬼神类、因神佛调合而产生的垂迹神、罗汉、高僧等像。
[起源] 由于佛像是佛教徒的礼拜对象,所以有佛教在最初期即有佛像的说法。佛典中也有释迦在世时优填王造旃檀佛像(世界上第一尊佛像)的记载。此外,药叉(夜叉)、因陀罗(帝释天)、吉祥天等印度诸神,从西元前即被当作佛教守护神而出现在佛教雕刻中。但是,其他各种史料显示,释迦灭后数百年间佛陀像仍未出现,信徒礼拜的对象是供奉释迦遗骨的窣堵波(舍利塔)。在描绘释迦事迹的佛传图中则以菩提树象征佛陀成道;以法轮、台座象征佛之说法,以足迹表示佛陀之游化,并未用人像来表现佛陀。
首先突破此一传统,用人像表现佛陀的是,西元100年的犍陀罗,其次为摩突罗。印度早就有守护神的制作,在表现佛像的技术上并无困难,其所以不制作佛像,一定是为了某些原因。后来突破那些制约而制作佛像,也一定有其缘由。至于为什么不表现佛陀?又为什么开始表现?关于这两个问题,虽有各种说法,但并无圆满的答案。
由于大乘佛教与佛像都出现在西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因此自古即有人主张佛像的出现与大乘佛教有关。此一论点在现代学术界曾有人从佛教史立场再度加以强调。但是依据遗品看来,则仍无法获得证实。一般美术史家皆不同意此一主张。他们认为佛像的制作是受希腊、伊朗等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以西方的神像制作法制作的。佛陀像首先以与弟子、信徒同样大小的形像在浮雕的佛传图中出现,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佛陀像较大,不久又出现单独的佛陀像。
[初期佛像的式样] 初期犍陀罗佛像之特色为︰鬈曲的长发在头上扎成髻。具西洋风味的容貌。较厚的通肩袈裟上有明显的衣褶。倾向具体性、现实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初期摩突罗佛像为纯印度式的,完全不受外来技法的影响,特色为螺旋形的肉髻,披较薄偏袒右肩的袈裟。贵霜朝时代的佛像制作,大抵为犍陀罗、摩突罗两地所独占,本来两地佛像之表现完全不同,但经过不久则互相影响。及至三世纪则出现将头发作成螺发的佛像,佛陀像的基本形式乃告形成。
佛陀像大抵为释迦像,贵霜王朝时代稍晚期也出现像阿弥陀般的大乘佛陀像。但是释迦像与其他佛陀像的容貌并无差别。要辨识时,必须依据刻铭始知尊名。菩萨像似乎与佛陀像同时出现,现有的许多遗例,一般都穿着、佩戴着各种严身具。在贵霜时代,佛陀像、菩萨像之基本形已告成立,其制作趋向活泼化。而随着佛教之传布亚洲各地,佛像也在各地发展成不同的姿态。
[造像之开展] (一)印度︰二世纪后期案达罗已出现犍陀罗与摩突罗所造的佛像,继而也盛行佛像制作。在笈多朝旃陀罗笈多二世(337~414在位)时,曾一时停滞的北印度造形活动再度恢复盛况,不久产生技法更见洗练的佛像。其地位也从原是窣堵波的雕刻装饰成为本尊。此笈多式样的造像系以摩突罗与萨尔那特(鹿野苑)为中心。其最盛期,前者从五世纪前期至中期,后者在五世纪末期。两地造像风格不祇影响印度,甚至于东南亚、中亚地区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笈多王朝以后,随着佛教的衰退,佛像的表现也逐渐形式化,佳作极少。但是波罗王朝时密教兴盛,多面多臂像及忿怒像渐告产生,尊像种类显著地增加。到1200年前后,印度佛教灭亡,印度佛像之制作乃画下休止符。印度的佛像,就造像材质言,主要为石像,其他为塑像、金属像。但无木雕像。
(二)锡兰‧东南亚︰随着佛教向东南亚的传播,东南亚一带的佛像制作也开始发展。此一地区的佛像,初期有明显的印度风味,不久则各具民族特色。(1)锡兰︰从四世纪起即在印度案达罗式样的影响下,开始佛像制作。其佛像特色为︰偏袒右肩,袈裟紧裹,衣褶密集间隔相等。在波隆那卢瓦有十二世纪所雕的巨大磨崖像。十三世纪以后大多为青铜等金属像,佛像衣褶改为细状波纹,头上顶戴火焰形的头光,形式化加剧。由于锡兰佛教属小乘上座部系,故其佛像制作以释迦像为主,但也有观音等大乘菩萨像及密教系尊像。(2)缅甸︰在蒲甘朝(1044~1287)时代造形活动最为隆盛。此王朝之历代诸王皆为小乘佛教的信奉者,佛像仅限释迦佛、过去四佛。式样沿袭印度波罗式。(3)泰国︰也以小乘上座部佛教为主流。现存最早佛像作品为多巴拉巴提时代所造(七~十一世纪),属印度萨尔那特系,衣薄而具透明感。南部在八、九世纪所造的佛像为大乘菩萨像,技法洗练。十一至十三世纪,中部及东部盛行库蔑族的造形活动。十三世纪以后在泰族统治期间,民族化的气氛浓厚,可惜逐渐缺乏生气。(4)柬埔寨︰由于库蔑族具有卓越的艺术天分,在五至十五世纪盛行印度教美术期间,也有若干佛像佳作。依据观音信仰所造的菩萨像,尤受注目。佛陀像形式多以卷曲盘绕的眼镜蛇为座。在寮国及越南两地,遗品较少。(5)印尼︰此地之佛像作品,在东南亚佛教雕刻中评价最高,尤其是中部爪哇。该地在八、九世纪时佛像造形活动达到颠峰。其造型典雅有魄力。当时之统治王朝为夏连德拉,该朝诸王皆为大乘佛教徒。
供奉在干第‧文荼中的本尊,高约三公尺,与两旁之胁侍菩萨均体躯匀整,充满力感,堪称东南亚佛像的最佳杰作。干第‧文荼外壁的密教系浮雕像也属精品。波罗浮屠至今仍保存原有五0四尊杰出的等身佛坐像,回廊壁上的浮雕,也极具艺术性。
十三世纪以降,由于东部爪哇产生混融印度教与佛教而成的特异信仰(湿婆‧佛陀信仰),佛像之制作遂失原来的风格。
(三)中亚︰佛像传播的第二路线是从西北印度经中亚而向东方散布。自二世纪一直到九世纪,是中亚佛教的造形活动期间。由于中亚地处东西文化交流之要冲,因此,当地的佛像,不祇吸收伊朗等西方文化,同时也受到中国唐代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地区之佛像雕刻以不易毁坏的塑像为主,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及人为的破坏下,所存遗品颇少。
阿富汗东部属于犍陀罗文化圈,佛像主要为石雕、塑造雕刻。兴都库什山中的巴米扬有巨大的磨崖佛像,宏都基斯坦及达巴萨尔达尔的塑造美术为阿富汗佛教美术末期的代表作,具浓厚的中亚特质。
西土耳其斯坦(昔之俄属中亚)︰近年出土而尚未解明的出土物不少。奥克萨斯河北岸的卡拉提培及伐雅斯提培,在贵霜王朝统治下之二至四世纪时,使用石灰岩及塑土制作具犍陀罗风格的佛像。七至八世纪的阿吉那提培及库巴出土的塑造雕刻,与阿富汗末期的作品有颇多共通点。
东土耳其斯坦(新疆)︰佛教遗迹散布在天山南路之南北两道。北道大多为石窟寺院。无岩山的南道则以炼瓦、木材建造寺院。由于北道石质属易脆的砾石,故石窟寺院中的佛像,也以塑像为主,且大多上色。此外也有金属佛像及木雕佛像。南道和阗的佛像雕造,开始于贵霜王朝势力东向延伸入该地时。
大谷探险队带回日本的金铜佛头(三~五世纪作品),是中亚最早期的遗品之一,与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地方的石佛有类似之处。严饰拉瓦库窣堵波外壁的八十余尊塑像群也具有犍陀罗、摩突罗、伊朗风格。位于南道东端的米兰第二古址之塑佛坐像,具笈多式样。北道中央库车地区的库姆多拉石窟塑像,大抵遗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印度、伊朗风格,而且也有中国的唐代风格。东边的修尔秋克、喀拉和卓塑像,塑造年代不同,但同样具浓厚唐味。
(四)西藏佛教圈︰印度末期的佛教,尤其是密教,从尼泊尔传到西藏,复遍及于蒙古及中国东北,形成独特的有别于日本密教系统的藏传密教。其佛像虽有从本初佛产生五佛,再由五佛流出所有佛、菩萨、明妃、护法神而完成庞大数目的尊像体系,但大多为怪异的忿怒像,或“双身像”(男尊女尊合抱像)。大体为青铜造像,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到中国北部一带。此处的清朝佛像在图像学上极为重要,但是多属形式化,缺乏艺术性。
(五)中国︰中国是善于保持传统文化的国家,输入的佛教及佛像之表现都经过改变。不过,在被考订为最古老的遗品之中,仍留存有许多印度式的成分。据文献记载,中国之造像系始于二世纪后半期。而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孔望山汉代磨崖像,被断定是后汉末年(也就是二世纪后半叶)的作品。四川省乐山县麻浩崖墓出土的浮雕断片及彭山县崖墓出土的陶片等则被鉴定为后汉末年至东晋的作品。四世纪的作品,有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收藏的具有犍陀罗风格之铜造菩萨立像;三藩市‧亚洲美术馆藏的铜造如来坐像仍保存后赵‧建武四年(338)之铭记,犍陀罗与中国风格兼具。
其后中国盛行以石、铜为主要材料的单独像及石窟、磨崖造像。最盛期主要是在五世纪末叶至八世纪前叶,即南北朝至盛唐时代。其质量皆值得一提。在像体与服装的表现上,前者已从印度式改为具汉文化传统的容貌与服制,后者则在实现理想及写实的调和上颇具意义。以石窟造像为例,前者有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与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后者有以奉先寺洞为中心的龙门唐代窟。
唐代造像因塑造及干漆技法而更趋写实化。塑造技法,从佛像东渐之初即被用在石窟造像上;干漆造木雕的技法同时在南北朝时代出现在江南。这些技法后来也与石雕及铸造的技法同时被使用,就佛像造型而言,唐代后半期虽产生密教尊像,五代与辽也产生各具地域特色的佛像,但由于整体宗教美术之低调而引起的形式主义,及因反映现实世相的写实主义,造成质的低落,以致不再呈现唐代佛像造型制作的高潮。
(六)朝鲜︰朝鲜半岛在四世纪后半叶传入佛像。一般皆谓其传播次序为,从北部的高句丽开始而向百济、新罗传布。但无史实可证。在遗品方面,最古老的是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延嘉七年(539?)的铜造如来立像等若干小金铜佛。这些佛像只有干支纪年,此外并无确定的年号,故确实的制作年代仍不得而知。其造型系受六世纪初叶中国佛像风格的影响。由于历史、地理的关系,故高句丽受北魏影响,百济受南朝刘宋影响。换言之,像体、服制都已经汉化。
半跏思维形菩萨像因受特殊信仰的影响,至新罗初期始告流行。到了新罗时代,由于受到唐代风格更强烈的影响,因此,凡像种、样式、技法等皆告全面模仿。但一般而言,似比中国佛像更为典雅,多表现易于亲近的特质。广州石像即此时期的代表作。其格调之高不下于盛唐作品。从庆州南山诸处的石佛,以及总称为“新罗佛”而分散在日本的多数小金铜佛像,也足以说明此一时代佛像之盛行。
高丽时代以后,造像规模显著减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铁佛制作之盛行,以及新罗统一以后所制作的、引人注目的结触地印与智拳印之如来像。整体而言,朝鲜佛像之像种比较贫乏,这应与密教未曾在此地扎根有关吧。
(七)日本︰日本佛像最早于六世纪中叶由朝鲜半岛传入。相传当时有造寺、造佛工匠也一齐到日本。但根据正史记载,日本第一次造像是在推古天皇十四年(606),即飞鸟寺本尊金铜丈六释迦像(飞鸟大佛),然此像今已损伤,迭经修补。虽然日本佛像最初是由朝鲜半岛传入,但式样却忠实地学习六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材料以铜、木为主。
此后日本也以铜、木为主要造像材料,尤其在平安时代以降,木雕像更超过八成以上。石像较少,这似是日本的特色。奈良时代日本与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同样在中国唐代强烈之影响下,即使在材质上也多半采用干漆与塑的技法。由于中国的此类遗品留存极少,因此日本这种均衡保持写实与理想的美丽造形,在世界上获得极高的评价。
奈良时代末期密教传入日本,平安初期因真言、天台两宗之弘扬而兴隆。在中国及朝鲜半岛遗例极少的密教造像,在日本曾大为发展。不久,净土教兴起,在以阿弥陀如来为主的造像中,既反映平安贵族社会意向,也表现日本式造型。其次的镰仓时代,虽以奈良、平安两期的佛像为典范,但也建立了日本自己的佛像式样。可惜此一情形并未维持多久。
[关于佛像的用语] 除本文一开始所述及之种类、名称外,另有若干名词须略作解释。{1}本尊︰作为某寺或某堂的主要崇拜对象。{2}胁侍︰配置在本尊两旁的随侍尊像。三尊一组时,通常又称本尊为中尊。如“阿弥陀三尊”而言,中尊是如来,胁侍是二尊菩萨像。特殊形态的有龛像、碑像、幢像、悬佛等。
[材质] 石︰印度到朝鲜半岛的主要造像材料。木︰日本主要的造像材料。铜︰整个佛教圈所共用。塑造及干漆造也占相当比例。在依据模型大量生产的技法诞生后,砖佛、泥像、明显出佛相继出现。而由印刷而成的印佛、折佛等,也都有助于佛像的普及。
经典中对造像法也有记载,就使用木头为材料而言,最先使用白檀等香木,后以柏代用。这大概是促成中国唐代以后各式各样檀像发展的原因。就铸造而言,有使用铁、金、银的各种佛像,另如织成像、绣佛等特殊造像也颇为有名。
[法量] 依其身量,有丈六像、半丈六像、大佛像、等身像、胎内等身像等。丈六像,依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九等所载,佛身量倍于常人,为一丈六尺。半丈六像是丈六的半量,如《观无量寿经》所说(大正12‧344c)︰“或现小身,丈六八尺。”大佛像是丈六以上的大像,其身量不一。等身像,约佛而言,是以丈六为等身;若就愿主而言,是与愿主的身长等量。如《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二所载(大正23‧915c)︰“以赡部金随佛形量,作等身像。”是约佛而言;而《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所载,梁武帝造等身金银像两躯,于重云殿晨夕礼事,是约梁武帝的身量而言。又在丈六像等大像之中,安置一磔手半的小像,称为胎内等身像。
[形相] 在佛教尊像四部类中,佛像因为是以历史的佛陀(即成道后的释迦)为基本,因此印度都以出家修行者的姿态表现。除以一块布裹身外,像身再无其他严身之装饰。但是,在强调佛是超乎凡人的趋势影响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特征乃逐渐表现在佛像上。在服装方面,六世纪以后中国以东诸国,盛行下半身覆裙衣(裳),其次穿著称为僧祇支的肩衣,然后再着僧伽梨(大衣)。僧伽梨的穿着法有二,即覆两肩的通肩与露右肩的偏袒右肩。但是佛部中的大日如来造型,则例外的采取菩萨形。
菩萨形︰头上扎发,着宝冠等严身具。腰着裙衣,上半身裸露但披绕称为天衣的细长布。中国古代菩萨像有足穿草鞋之例,中国以东诸国,上半身穿着如内衣般的衣物。菩萨部本来是以慈悲相表现,以安详的常人身体表现为准。可是也有少数是忿怒形的。
天部诸神,本来为异教神祇,后来才被吸收为佛教的护法神。此类尊像,大体依其神格而有各式各样的形相。由于此类天神大多具有防御外敌的使命,因此其表情、姿态采取激烈的表现手法。如四天王及十二神将等以甲胄防身。同样以激烈的忿怒形表现的明王部,系以调伏外敌为目的而成立,其服制及严身具借自菩萨形,而以多面多臂,及髑髅、蛇等为环钏而表现忿怒相。诸多像种的像容在中国以东发生许多变化,但明王部的变化是比较少的。
[姿势] 有立像、坐像、倚像、卧像、飞行像等。立像有两足齐整直立式及一足放松、一足支持重心的屈斜形。坐像多是表入定、说法、降魔成道等相,有结跏趺坐(全跏)、半跏趺坐、箕坐之别。结跏趺坐多用于佛,半跏趺坐多用于菩萨,箕坐像是竖一足而坐,如犍陀罗出土的观音像、胎藏界曼荼罗如意轮观音等即是。倚像是脚垂下而倚坐的像。有三种︰一是单垂一足,一是双足并垂,一是两足交叉垂下。卧像是横仰的尊像,专用于涅槃像。飞行像是化佛、诸天在空中飞行之像,大抵以乘飞云或飘拂天衣之相状表现。
此外,太子诞生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诞生像;经行像︰释迦游行教化像;单独的弥陀佛或弥陀、观音、势至的接引像;明王、天部中也有不少特殊立姿、坐势的尊像。
[印相] 各尊像所结印相不一定相同。佛部有释迦禅定时,两掌重叠置足上,左右大姆指轻触的禅定印;释迦降魔时,右掌伏置右膝上的降魔印;说法印为施无畏印、与愿印,或两者合并之施无畏‧与愿印,此为诸佛共通之印。此外另有阿弥陀佛的接引诸印,大日如来的金刚界智拳印等。
[庄严具] 除穿着在身上之严身具外,光背、台座、天盖等也是常见的庄严具。光背︰象征佛所发出的光明,有庄饰在头部的头光,以及在背后的身光,以圆形或火焰形表现。又,三尊同一光背则称一光三尊形光背。台座︰有宣字座、莲花座、岩座、瑟瑟座、荷叶座等。另有文殊菩萨以狮子为座、普贤菩萨以象为座,四天王足踏邪鬼等形式。天盖︰有莲花形的圆盖及棋盘格形的方盖,并有以圆盖、方盖为基本再加以变化的各种变形。
◎附︰高田修《佛像的起源》〈结论〉(摘录)
总之,佛像在犍陀罗和摩突罗是个别但也几乎是同时出现和成立,他们都以“佛传图的主角──释尊之姿态表现”为其出发点去发展。但在讨论两地的佛像之出现过程时,我们有理由认为犍陀罗先一步开始表现佛像,摩突罗则稍晚一些也踏上造像之途。至于最初佛像出现的时期,自然已不能下决定性的年代。然犍陀罗方面是从贵霜朝统治的前期,大约西元后一世纪的末叶起,摩突罗则可推定其最早的佛传图之出现不会早于二世纪之初。
从这样的结论来看的话,领导创作佛陀形像表现的是犍陀罗,这一点我们是站在主张犍陀罗起源的阵线上的,然而我们主张的内容与向来的任何一种佛像起源说是不同的。依我们的研究,佛像在犍陀罗及摩突罗两地展开,这两个完全异质的美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以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各别地产生。因此,这两种佛像的发生,我们全然找不到一方蒙受他方造型影响之迹象。不但如此,两者的发生时期,也颇为接近。就这一点而言,库马拉史瓦米所曾提过的“同时各别起源说”在此也重新得到确认。但是我们的论点不像他那样是单纯的二元说。我们主张佛像在两地起源。亦即以犍陀罗佛像为开端,而摩突罗佛像则在没有受到犍陀罗造型影响的情况下,创造了佛像。
[参考资料] 高田修《佛像的起源》(《世界佛学名著译丛》{89}、{90}册);陈清香〈中国初期的佛教造像〉;李玉珉 〈犍陀罗的弥勒信仰〉、〈隋唐之弥勒信仰与图像〉;小野玄妙《佛教美术概论》;松本文三郎《印度の佛教美术》;小衫一雄《中国佛教美术史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