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坛


  安置佛像之坛座。即佛堂内为供奉佛像而造的基坛。或寺院与信徒家中佛堂所安置的佛龛,以及寺院须弥坛的总称。依其材料的不同,而有石坛、土坛、木坛之分别。或依形状之差异而有方坛、八角坛、圆坛等种类。
  依印度古来之习俗,即常将本尊像安置于佛堂正面的坛上,如阿旃陀(Ajanta)、巴格(Bāgh)等石窟内,均是在高石坛上安奉佛像。依《大唐西域记》卷八摩诃陀国〉条载,精舍内佛像俨然结跏趺坐,像高一丈一尺五寸,座高四尺二寸、广一丈二尺五寸。另外,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米兰(Mīrān)废寺,即于大坛上列置七佛药师坐像。敦煌千佛洞第一四二窟内,于凹字形石坛上安置七佛药师坐像。大同云冈及驼山等古石窟中的佛像,则皆置于方形石坛上的台座上。
  在日本,古时多为石造佛坛,药师寺金堂、东大寺法华堂等佛坛,均是日本石坛的代表。中世以后有木造佛坛,其形式初时模仿石坛,后多仿须弥山形(即须弥坛),如镰仓圆觉寺舍利殿、播磨鹤林寺本堂、金泽称名寺金堂等佛坛,即为须弥坛。
  有关佛坛中所供奉的主尊(本尊),依宗派之不同而有差异。譬如南传佛教的佛坛,主尊皆为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所供奉之主尊,则颇为纷歧。如净土信徒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禅宗信徒则有仅供奉达摩或六祖的。台湾的一般信徒常供奉三宝佛(释迦牟尼、阿弥陀、药师)。也有只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而密教信徒则依所信仰之派别及所修法门而有不尽相同的主尊。
  附录二文,为佛坛安设法之二例,仅供参考而已,并非各宗派皆等同于此。
  ◎附一︰林钰堂〈佛坛安设法〉
  (1)安设佛坛之意义
  {1}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
  {2}以礼拜、供养、赞颂、种种承事列于日课之中;一则加深皈依之关系,积集道业资粮,二则回向众生成佛,培养菩提心。
  {3}藉观佛、点灯、上香、献花、礼拜等,使五官之作用全体投入佛事中,扩大并加速行者心灵之净化。
  {4}使日课不但定时并且定处,更易形成牢不可破之习惯。
  {5}佛坛之庄严可以表明行者皈依之信心,并使访客有见闻随喜之机缘。
  (2)佛坛之位置
  佛坛以安于专室为理想。如为多层之建筑,宜设于顶层。若无专室,应择寂静处,或常课时可闭门静修之室。佛坛之坐向,视主尊而定。如为净业行人,当以阿弥陀佛为主,彼应坐西向东。如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则应坐东向西。如无适当方向之壁面可资利用,亦可不拘于此。宜择光线充足,行者较易专心瞻仰之壁面。
  (3)佛像之安置
  佛像应择如法制做者。尽量避免以易碎之材料(如陶瓷)做成者,以免不慎造成损毁。一般而言,应请完整而有底座者。但遇久经大德供奉之古董佛像,虽肢体略有残缺,仍可请领继续供奉。
  平面之佛像,宜请大德为之开光,迎入佛之身、语、意、功德及事业。立体之佛像,如为中空者,应先请大德为之装藏,以经咒、舍利、珍宝、松柏等填满,再开光。如临近无大德可请,仍可先安奉,待将来之机缘,再为之开光。
  壁上悬挂之佛像,应依其地位之尊卑,而定高下。通常以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之次第,由上而下,分排悬挂。其中并应再依法身、报身、化身;或佛、菩萨、辟支、罗汉之次第而分高下或左右。同一排之圣像,其地位高低可有两种排法︰
  {1}以右为尊──从壁面之最右边(即行者面壁时,行者之左手边)排起。
  {2}以中间为最尊,再依次轮流安置于其右边,再左边。如此排所示︰{8}{6}{4}{2}{1}{3}{5}{7}{9}。
  悬挂佛像也应考虑到各像之形式及大小,以排成美观对称之组合。因此以上所介绍的两种排法,可斟酌选用其一。
  本尊像与其坛城像,只可挂成上下,不可排成左右。坛城在本尊之上或下皆可。例如西方极乐世界图,可安于阿弥陀佛像之上或下方,而不宜排于其侧。
  以上所述以右为尊,乃印度、西藏所传文佛之古制。汉人所绘西方三圣像,往往依汉俗之以左为尊,分安观音、势至于弥陀之左、右侧。吾人为顾及画面两菩萨都是向佛而立,只好入乡随俗,仍依左、右而安之。若三像不在同张上,且菩萨面向正前者,仍以依文佛古制安观音于右为宜。
  如果一面壁上挂不下所有佛像,可分挂于其他三面壁上。每面壁上之佛像,仍应遵循前述尊卑次序之原则而安设。护法圣众也可集中挂于正对佛坛地位稍低之壁上,以便彼等注意佛陀之指令。也可于护法众下添设供桌、供品,构成护法之专坛。
  立体之佛像可安于佛桌上。如仅有一桌,则以靠近墙壁之桌面安像座,靠近行人之桌面陈设供品。佛桌上佛像之尊卑次第,仍循前述同排之两种排法之一而定。若排成数排,则应注意避免大像遮小像之情况。佛桌及供桌皆宜以庄严之桌巾铺设其上,或雕饰以吉祥图案。
  舍利宜装于有透明玻璃窗之舍利塔,安于佛桌上供奉。
  (4)经架之位置
  一切诸佛皆由法出生,是故经咒只可安于佛像之上方或两侧,以示尊重,而不可误置于佛像或供桌之下。经书或佛咒,亦可安于佛桌上以供奉之。惟于经上,不可安放他物。如果只有一个书架,无有专门之经架,则应将佛经置于顶层,佛学论著及梵呗、五会念佛等之录音带其次,外道及世间学问安于其下。
  有心流通佛书、佛像之行者,可于经架上设一流通栏,或置一流通经像之专橱,安于佛坛附近或客厅,供访客自选自取。
  (5)法器之安放
  佛桌上可安放各种法器,如木鱼、引磬、法轮、铃杵等,于佛像之前方或两侧。念珠可右旋三圈绕成莲座,而使父、母珠直立此座上,以安置之。拿起铃杵时,应两手交叉,右上左下,右杵左铃;安放时亦复如是。因此在桌上,铃应紧置于杵之左侧。铃上佛母面朝行者。如有密宗所用之鼓,则置于杵之右侧,使鼓之侧沿贴桌面而立(鼓面不贴桌面),法轮如无法平稳直立,可以其柄插入米杯中以安置之。密宗法器如蒲巴、钺刀,应置于使用该项法器圣尊之附近。若平放,其尖锋应朝外以防魔。若竖立,尖锋应向下。因此蒲巴亦有直插于米筒者。用以计算佛号、供曼达或礼拜次数之计数器,亦可安于佛桌边上。大礼拜所用之长板,小礼拜之拜垫,习定用之坐垫,可安于供桌前方,如供桌下空,则平时内藏,应用时方取出。
  (6)供品之陈设
  供桌中央可置香炉。炉内宜先置香灰或细砂,或者先暂用米,等将来香灰积多了,再筛过以供插香。或供燃檀香粉及檀香木。方法是先燃香粉,然后渐添切成小条之香木。如果防香烟熏壁,可用有盖之卧香炉。线香如中途停熄,不可再燃,但可做卧香再燃。不可在香未尽时拔起熄之。不可用形如线香之小电灯混充供香。若租用他人房室,不准点香,至少应置檀香木三、五块于供桌上。
  供桌之左右侧可供灯一对于佛像前。以有莲座或龙座等庄严之供灯为佳。最好是小红灯泡之电灯,并维持常明不断。此外可添供酥油灯、花生油灯或蜡烛。
  供桌两侧应供花瓶一对,以不易打碎并且有花饰美观的为佳,例如景泰蓝瓶。瓶中供花以时新之鲜花为佳。或者以人造花插成美观之摆饰。遇有鲜花时,另以他瓶供陈。花瓶中也可夹插孔雀翎若干支。供花于佛,不可用有刺者,如玫瑰。有刺之花只可供护法,以其威武不畏刺故。瓶花插成美观者后,应将最美方转向受供之佛像。
  香炉前可陈供杯一排。显教行者可供清水三杯。密教各派传承不同,有七杯、八杯、九杯之不同。杯中供物各派亦大同小异。八杯分表八供,由佛像之右至左分表水(盥洗用)、水(饮用)、花、香(燃香)、灯、涂(涂香)、食(食品)、乐(音乐)。普通为七杯清水,食品另供。代表涂香之第六杯中,可加入数滴香水。杯间距离为一粒米之长度。关房内之供桌,也可陈设两排供杯。近佛一排供佛,近行者一排则供具本尊佛慢之行者。近行者之七杯,其表法则由行者之右至左。
  密宗行人普通应供陈曼达,或为七供、三十七供,红教则别有三身曼达。
  各种时新果品、食物,皆可供陈。但显教行人一般皆只供素。密宗行人兼供荤素,但不可为供荤而杀生或指使他人杀生。只可就市面现成之荤物购来供奉。
  (7)供品之添换
  每餐之前宜先添换供品。香可随时供,至少点早晚两次。常明灯以外之油灯或烛火,如不能常供则于晚上或做功课时点燃。鲜花应每二、三日换清水,并随时取出凋萎者。人造花可于数个月后换一次。每晚临睡前或晚课后,将供水想为甘露倒掉以施饿鬼。将供杯擦干堆成两叠倒置。(第六杯沾有香水者自成一叠,其余合为一叠。)如供杯不能套合,则分别倒置。晨起将七供杯排好,可先放第四杯于香炉前以为中央之基准,然后分列左右各三杯。然后以有嘴之水壶添入清水,同时念“嗡、阿、吽”凡上供品时,皆应念“嗡、阿、吽”。曼达亦应添米。若无时间可日日换曼达,至少于每月供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之四日换之。(此四日依序为阴历之初八、十五、二十五及二十九。红教则改初八为莲师之初十。)各种食品供陈之后,或经一炷香,或一、二日,即应取下,以免供久陈腐,反而遭罪。供品之价值重在诚心,故以特意为供佛而购备的为佳。自用之食物也可先供佛再领用,以领取加持,食时当作甘露想。供品取下后或自用,或施户外生物,并念施残食真言︰“嗡、乌几札、巴零打、卡卡、卡嘻、卡嘻。”使彼等分享佛恩。曼达换下之米,可全施鸟雀。预备供奉用之香、烛、米、火柴等,可储藏于供桌之抽屉内,或供桌下,较便取用。
  (8)旅游或迁居时之处理
  出门旅游时,最好能请人在佛坛依旧代供,自己在外每餐前也先以食品遥供再领用。若无人可代供,可先观佛坛圣众化光入自己心中,或入日常手转之法轮内,然后取下会变坏的食品、鲜花,熄灭烛火,倒去清水。在外每饭前先供随身所携法轮内之圣众,或于食用时想成是在供养心内诸圣。回家后再观圣众由心或法轮化光出来,回到各各像内。
  迁居或佛坛迁室时,先观圣众化光入己心或法轮,再移动佛坛之一切。等佛坛重新安好,再观圣众化光返回像内。如临近大德,此时亦可重请开光。
  ◎附二︰波古祖古尊者述‧孙一译〈西藏佛教之佛坛安设法〉(摘录自《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
  佛坛
  (一)三圣物(可用画像代替)
  (1)佛像(形像)或本尊像︰安置于佛坛中央,代表身。
  (2)圣典︰以栗色或黄布包裹。安置于佛坛左边,代表语、法。
  (3)小宝塔(塔、圣骨匣)︰安置于佛坛右边,代表佛意。
  周围可安置佛、菩萨、护法众圣像。一切圣像均安置于高处,不可放在地板上。
  (二)供品︰用七供杯,代表向十方三世诸佛之供养。
  每天清晨倒清水于供杯中。它们经心意、咒语及手印转变成胜妙供品。观想它们是宇宙内宝贵美丽的珍物。
  供杯排成一列,相距一米粒之间隔,小心盛满,如果不溢出,即表福德;如果溢出,即示于戒有小疵。
  供杯是献供者面向佛坛自左向右排列。
  (1)净水︰供佛饮水,即意之清净。
  (2)净水︰供洗脚,即身之清净。
  (3)米及花︰供眼赏,即视界之美。
  (4)米及香︰供鼻闻,即香味之美,代表佛法无所不入。
  (5)酥油灯或蜡烛︰可放在米杯上,即照明(太阳、月亮、星星;宇宙生死界中一切光明)。
  (6)香水︰供涂身,即虔诚。
  (7)米及水果(或甜食)︰供食,即感谢。
  晚上将杯水倒干,将供杯以净布擦干倒置。火则扇灭,不可吹熄。米杯则仍旧正置。
  (三)佛坛中其他供品圣物(或特殊法会中供奉)
  (1)食子︰仪式中供饼,由大麦粉、面筋及奶油制成。
  (2)金刚杵及铃︰{1}杵,代表善巧慈悲。{2}铃,代表结合善巧慈悲之智慧,也代表了解空性。
  (3)噶巴拉(盛甘露)︰供养慈悲状及忿怒状本尊,代表空性之智慧等等。噶巴拉盛食子(tsok,□即是食品供物、食物)时,它代表善巧及方法。
  (4)达磨鲁(手鼓)︰喇嘛用以驱魔,代表法音、供乐。
  (5)曼达︰盛有五堆米之盘,或盛有米的三环,供养整个宇宙,其中心即为须弥山,为四大洲所围绕。虽知觉、识妙物皆幻有,但以虔心献诸佛。
  (6)米杯中之水晶珠︰一切事物反映于晶珠中,但无一实有;正如一切反映于心,但仅为妄念。
  (7)宝瓶或有孔雀羽毛扇的圣器︰宝瓶盛净水或番红花水(dutsi,意即甘露)。阿弥陀佛的御骑即是孔雀。其羽毛所显之许多眼睛的代表视之智慧。阿弥陀佛是五智中之妙观察智(Discriminating Awareness)佛,西方极乐国“德瓦城”(藏文Dewachen,即西方极乐净土)的佛陀。
  佛坛七供
  献供是佛法修习的一部分,有些寺庙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传统方式献供的。此处所言献供不仅仅是仪轨的一部分,而是发愿服务众生的延长。堪布噶塔仁波切在1981年七月的阿弥陀佛法会中做了如下的开示。(此法会专修阿弥陀,为期一个月之久。)
  献供是执着与贪婪的对治方法。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征性地献出所有财物,想像众生因此获益,一切困乏获得补偿,圆满布施波罗蜜。一般言之,佛坛上献供以七种为一组,放在七个容器中的供品,每一供品均有其特别的意义。
  (1)饮水︰第一个供品是饮水。供水的功德是消除众生的渴。尤其是饿鬼道的众生──饿鬼可以因之解除口渴的痛苦。
  (2)浴水︰第二个供品是浴水,饮水及浴水做为供品,并非佛陀口渴或需要清洁,而是向皈依的对象献水可以积功德而得到我们自身之清净。我们的身体有许多缺陷而且很脆弱。献供的目的也有消除修定及了解佛法的障碍,对于修法之干扰也可消除。
  (3)花︰第三个献供是花,以此将成就者周围庄严,虽然献花对于圆满的佛界并不需要,但这对献供者有利益,也有意愿使所有众生可以找到高贵的住所,终极可具备像成就者一样圆满的种种相好及特质。
  (4)香︰第四个供品是献香。并非因为佛菩萨需要,而是献香可以消除众生的不快及不健康的臭味,献香所积的功德最后可实现修行深妙香气的完成。据说完成修行的人都被甜香气所包围。
  (5)灯︰第五种供品是灯。成就的人,用他们智慧的眼来看,并不需要小灯。但献灯是意想将所有众生的无明清除。献灯也是为了最后行者超知识及经验可以明白的显现出本觉光明来,正如佛陀或澈悟者们表现的明和智一样。
  (6)涂香︰第六供是涂香。容光焕发而圆满的成就者当然不需要这些涂抹的香水,通常我们以涂香水来表示自然圆满境界,我们涂香是为了暂时净化不良的习性,如贪、瞋、痴,而最后不但是习性,连外界也被清净而圆满。(7)食物︰第七供即是食物。成就者不耽着食品之供养,但供食品之目的是暂时消除众生饥饿的痛苦,并带来充分之食物。最后献食物可令众生经验到静思圆满的境界──三摩地,令众生依静思之自然资粮生活。
  成就者常以心身倾听,佛法在树叶的嚓嚓声及鸟鸣中,可以听到天籁之声在诉说着真理的法言。所以行者也常以海螺作为第八供──即音乐,表示法螺常鸣。
  了解这些献供之象征性意义是重要的,而不管一个人能献一钵或许多,一个人要了解重要的是向佛献供的意义。献供是积聚无量功德的一件事。各人献出各人所能。一个人愈能虔诚献供,他发现自己获得的比他所献出的东西更多。
  献七供并不只是限于文化活动,也不仅与传统或文化仪式有关。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则这种教学课程中讨论它将是时间的浪费。但它是具有普遍的重要性而有意义。
  如果仔细检查或者你会发现你献供是为其他的理由。它可能很新奇,或只是他人做所以你也做,或由于感到嫉妒或竞争,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这种想法不会增长福德,反而会种下未来更多的罪障。
  有一则关于一个噶丹派僧的故事,他通常只做简单的献供。有一天他的檀越(施主)要来拜访,他就早起而做了很别致的献供。他做完之后欣赏他辛辛苦苦用心做的献供,实在很漂亮。但当他坐着看它,心里自问“我为什么通常只做简单的献供,而今天却这么用心做这样的献供呢?”他发现这不过是因为今天他的檀越要来,他才这样做。因此他就站起抓一把灰撒在其上,使佛坛变成一团糟。他坐在那里,伤心他会有这么丑陋的意念,而兀自流泪。他的信徒们来到,看到他坐着流泪,而佛坛及他的法衣都蒙盖着灰尘,如被遗弃似的。信徒们问他是否有贼来抢他,他说比通常的贼更坏,更严重的贼来了──不良意念的贼抢走了他积善资粮的机会。
  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很容易陷于此种恶念的陷阱,你要问为什么你在做这些事情,动机为何是件关系重大的事。一个人献供并不为世俗理由,而是他献出一切去经验到解脱,并因此也能令其他众生也像自己一样得到解脱。
  [参考资料] 《敕修百丈清规》卷一〈报恩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日本书纪》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