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院


  近代中国佛教的教育机构。即西元1912年以来,由佛教界所兴办的新式佛教学堂。其教育方式大体与新式学堂类似,而异于传统丛林。佛学院之设立,主要目标在训练弘法人材,并提高佛教徒的佛学教育水准。
  民国以来,大陆各地佛教界即陆续设有佛学院。其中成果较丰的是太虚的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以及欧阳渐的支那内学院。太虚与欧阳渐所设的佛学教育机构,对于民初三十年间的佛学水准,有相当程度的提升作用。尤其是支那内学院之中,更是师资济济,人才辈出。
  中共政权统治大陆之后,也设有若干佛学院。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佛学院。而大陆各地,也设有若干佛学院及培训班。其中佛学院有栖霞山分院、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青海省藏语佛学院、甘肃省佛学院等校。每届学生人数,每院约收录二十至六十人之间。依佛教信仰派别之差异,而分汉语系与藏语系两大类。肄业年限有二年、四年,或六年等若干种。此外有短期培训班,培训期间为几个月到一年之间,依各地区之情况而订。
  台湾地区,自1948年中坜圆光寺开办第一所佛学院以来,至今已有数十所之多。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佛光山丛林学院、圆光佛学院、福严佛学院等校。研究所方面,则以圣严所创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最为著名。
  ◎附一︰蓝吉富〈台湾地区佛学教育所面临的若干难局──以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九一年之间为限〉(摘录自《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
  佛学院是佛教内部的佛教教育机构。主要目标在训练弘法人材,并提高佛教徒的佛学教育水准。依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目前(1991年)台湾地区已有的佛学院大约有三十余所。这三十余所佛学院大体可分为二类。一类是高级佛学院(或简称为“佛学院”),专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学生。另一类是佛学研究所,专收大专毕业、高级佛学院毕业,或同等学力的学生。研究所有些是独立的,有些则附属在佛学院之中。(另外有少数佛学院专收初中(国中)程度的学生,由于数量甚少,兹不论。)这些佛学院有下列几点特质︰
  (1)所有佛学院都是某一寺院或某一佛教道场所设立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某一佛教道场(寺院)的私设机构。中国佛教会并没有设立任何佛学院。由于现代中国佛教的宗派观念不强,因此,像日本佛教那样,由宗派设立的佛教教育机构是没有的。
  (2)绝大部分的佛学院,规模都很小。研究所每届所收学生大约在二十名以内,高级佛学院大约在五十名以内。每一所佛学院的招生时间并不一致,有些是一年收一届。有些则是上一届毕业后,才招收下一届的。肄业期间有二年的、三年的,也有四年的。
  在所有佛学院之中,佛光山的丛林学院(原名“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1989年始改今名)规模最大,内分研究部、专修部、英文佛学组、日文佛学组等四班。全部人数约在二百名左右。佛光山在该山分院︰基隆极乐寺、台北北海道场与彰化福山寺都设有佛学院,这三所佛学院所收学生也大约各在五十名左右。规模比较小的是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该所采精简主义,1989年的第一届学生只收五名。唯目前已暂时停办。
  (3)大部分佛学院都是僧俗兼收,都供应食宿,且有奖学津贴。津贴数目之多寡在各寺院间颇有差异。其中,津贴数目最高的是1989年的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该所当时除免费供应食宿之外,每月并支付每名研究生六千元台币。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每名则支付五千元,待遇高居第二位。
  (4)所有佛学院的毕业文凭,教育部都不能比照中学或大学文凭那样地加以承认。
  从上列几点特质,可以看出目前的佛学院在先天上就已限定了它无法作大规模发展的命运。因为基本上,每个佛学院其实只是附属在每个佛教道场的“私塾”而已。单凭一座寺院的能力要办好一所教育机构,不论就财力上、技术上,或人力上来看,都是相当困难的。这便是当前佛教内部的佛学教育在经营上的基本难局。
  其次,在实际运作上,目前的佛学院也面临到下列几项困境︰
  (1)学制不确定,课程漫无系统︰摸索了四十几年的台湾佛学院教育,迄今为止,并没有制定出一套众所遵循的制度与课程标准出来。筹办者往往凭个人看法来设立课程。有些佛学院甚至是能请到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完全无视学生的需要与能否吸收。有些热心于为佛学界培养高级研究人材的寺院,一开始就斥巨资筹办专收大专毕业生的佛学研究所。可是这些来就学的研究生原本在大学所读的科系却无一是佛学系(因为台湾的任何大学都没有佛学系)。因此,为了教育这些佛学基础不足的学生,研究所内开设的课程大多为日本一般佛教大学的大学部课程。可见台湾的佛学研究所,其实并不是完全名实相符的。这也是学制散漫的一例。
  学制不确定、课程漫无标准,固然肇因于佛教界缺乏专门研究佛教教育的专家,然而下列几项原因也使此事的难度提高不少。其一是佛教著述太多,佛学思想之派别纷歧,使有意应用少数课程来涵括主要佛法的企图,乃几乎不可能。其二是台湾佛教的宗派观念已甚为淡薄,名义上的各宗传人,也大都不愿专弘本宗而不顾其他教义。因此,较易厘订的各宗课程,也未见有较令人满意的标准拟出。其三,研究所的课程安排者往往走国际学术研究立场,因此与以信仰立场为主的佛学院不能承接。所收学生也大多不是佛学院的毕业生。
  (2)学术立场与信仰立场的冲突︰十九世纪以来,由欧洲学者及天主教传教士所开启的佛教研究学风,到二十世纪后弥漫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学术界。此一学风之非信仰式的价值中立态度,与传统中国佛教的信仰式研究态度恰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矛盾现象也在台湾的佛学院中可以发现。
  台湾的佛学院,师资来源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传统佛教的弘法者,一类则是受过新式学术训练的世俗学者。这两类学者对佛教史的发展、大小乘的价值、大乘经之是否佛说、密教之可不可信……等问题,往往会有明显的对立看法。一所佛学院之中,同时让学生听到相互冲突、莫衷一是的看法,其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一般世俗学校,还可容忍,但如果存在于强调信仰的佛教教育机构之中,当然绝不可能是创设者的本意。试想,当佛学院学生在早课时才虔敬地讽诵《金刚经》与《阿弥陀经》时,一到上课时间,却又听到授课教师说《金刚经》不是佛说,《阿弥陀经》起源于太阳神崇拜思想。这样的教育效果如何,吾人当不难想像。
  (3)所学难以致用︰事实上,台湾近二十年来,社会上的一般年青人对佛学有兴趣的为数颇多,但是真正想读佛学院的世俗青年则数量甚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学难以致用。因此,绝大部份佛学院学生仍然都是出家人。既然所学无法致用,无法依此谋生,则现实生活的考量便会使很多原本可有成就的年青人裹足不前。
  ◎附二︰1991年中华佛学研究所课程表
  (1)语文︰梵文、巴利文、西藏文、英文、日文。
  (2)一年级共同必修课︰比较宗教学、佛学研究方法。
  (3)一年级共同选修课︰阿含经、禅学、净土学、中文佛教史籍解题、佛教史料学、天台思想、华严思想。
  (4)二、三年级共同选修课︰敦煌佛典、宋代佛教史专题研究、如来藏思想和净土教、天台学专题研究、华严学专题研究、印度佛教史、部派佛教、阿毗达磨论专题研究、业论、梵文佛典导读、巴利佛典导读、西藏宗论研究、藏文佛典导读、宗义等十四种。
  ◎附三︰法尊〈甘肃噶登协主却稞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5})
  这个课程,是阿旺土敦嘉措大师应却稞寺全体僧众的要求,仿照拉卜楞寺学习五部大论的课程而编订的(但拉卜楞寺每年分九期法会,却稞寺分七期法会,略有不同)。其中分为七班,每班有三个学年,每年分为七个法会期而进行学习讨论。七班的名称和学习的课程是这样的︰第一因坦,主要学习《因理论》《心理论》和《七十义论》(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提纲)。第二新学班,主要学习《现观庄严论》的皈敬颂等及发菩提心一科。第三高级班,主要学习《现观庄严论》中教授科以下至第二品道相智支分。第四波罗蜜多班,主要学习《现观庄严论》中道相智以后的诸品。第二、第三、第四这三班都是学习《现观庄严论》。第五中观班,主要学习《入中论》。第六俱舍班,主要学习《俱舍论》。第七戒律班,主要学习德光论师的《律经》。每年七次法会的名称是这样的︰冬季法会(简称冬会)、春季大法会(简称春会)、春季第二法会(简称春二会)、夏季法会(简称夏会)、理论法会(安居期中,上下班次互相辩论的一次法会,简称理会)、秋季法会(简称秋会)、十月二十五日的供养法会(简称五会)。在法会期中,每日分早午晚三次集会讨论。有时又把晚间法会分为傍晚会和夜晚会二节,进行学习。在所学的课程中,第二班以下又分有主要课(下称主论)和次要课(下称副论)。
  因坦在第一学年的冬、春法会期间,先练习辩论的方式,要到夏季法会才开始学习讨论《因理论》,所以第一学年是从夏季法会安排课程的。
  《现观庄严论》分三班,共学九年。其主论在每日的早晚法会中讨论;副论,在中午法会中讨论。本论的第一品、第二品、第四品,随着堪布传授的时候学习。第三品、第五品、第八品,轮流在傍晚法会中讨论;唯第八品太广,难以详细讨论,可依照一种略疏,大概地讨论一遍。
  中观班分为三个学年,《入中论》的上半部,多在早晚法会中学习讨论,下半部多在中午法会中讨论,“三世建立”和“破量”两科,轮流在每年的傍晚法会中讨论。
  俱舍班分为三个学年,主论讨论《俱舍论》的第一品、第二品、第五品、第六品,在每日的早晚法会中讨论。副论讨论第三品、第四品、第七品、第八品,在中午法会中讨论。
  戒律班,分为三个学年,律经的前事(出家事及二五三条戒等)作为主论,在每日的早晚法会中讨论。后事(布萨事等十六事)作为副论,多在中午法会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