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护(梵Buddhapālita,藏Saṅs-rgyas bskyaṅs;约470~540左右)
印度中期中观思想论师,归谬论证派(Mādhyamika-Prasangika)之祖。依《多罗那他佛教史》所载,佛护生于南方坦婆罗国(Taṃbara)的泛沙苦利陀(Haṃsakṛḍa),师事龙友(Nāgamitra)的弟子僧伽罗苦什达(Saṃgharakṣita,僧护),学习龙树中观思想,获最上智。曾礼文殊菩萨的圣容,住南方檀多弗利(Dantapuri)伽蓝,广行说法。并为龙树、提婆及圣勇所撰诸论作注释,遂得梨卢部(Rilbu)悉地。
佛护为根本中论八大注释家之一,其著作有《佛护根本中论注》(Buddhapālita-mūla-madhyamaka-vṛtti)。此书仅存藏译本。在本书中,佛护以归谬论证方式(prasaṅga)解释《根本中颂》的空性理论,但遭主张自立论证(svatantra-anumāna)的清辩严加批判。然至七世纪左右,其主张重获月称的支持,中观哲学遂在归谬、自立(Svātantrika)二派的分裂相争下,再现黄金时代。而佛护将衰微于四、五世纪的中观哲学加以振兴,在印度中观思想史中,居重要地位。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四节(摘录)
佛护为《中论》作的注,有藏文译本(译文不完全),并无多少精到的见解,似乎整个地用了传说是龙树自注的《无畏疏》。再说,《无畏疏》精彩之处在后一部分,藏文没有译出,因而此注就更无可取了。但是,就方法论讲,佛护却有明显的特点。自龙树、提婆以来,中观学者都以破而不立为其趋向,到了佛护时代,因明已有广泛的运用,他也就吸收了这一方法,与破而不立精神相结合,遂构成“就敌论随言出过”这样一个“应成”方式。这一方式常用的格式是︰若照你那样讲,应该成为怎样怎样的反面。就是说,从敌论的本身指出它的过错,自己并不提出正面主张。
[参考资料] 梶山雄一(等)《中观思想》;长尾雅人《西藏佛教研究》;梶山雄一着‧吴汝钧译《中观与空义》;宫本正尊《根本中の研究》;T. R. V.Mūrti着‧郭忠生译《佛教中观哲学》(The CentralPhilosophy of Buddhism);Th. S tcherbatsky《The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āna》;Jeffrey Hopkins《Meditation on Empt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