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殿


  指安置佛、菩萨像的堂宇,或安置本尊像而成为伽蓝中心的殿堂。又称佛堂。由于佛又称“大雄”,因此,在我国,佛殿又称“大雄宝殿”,略称为“大殿”。在印度、西域称为香殿(gandhakuti)。《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云(大正24‧250c)︰“造苾刍寺,僧房应作五层,佛殿应作七层,门楼七层;若造尼寺,房应三层,佛殿五层,门楼五层。”
  我国古来于诸大寺中,即有佛殿的设立。如《洛阳伽蓝记》卷一载永宁寺北有一佛殿,形如太极殿。内有丈八金像一尊、中长金像十尊、绣珠像三尊。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历代三宝纪》卷十二记述长安大兴善寺之法堂、佛殿犹如天宫。又,唐‧段成式之《寺塔记》载长安平康坊菩萨寺的佛殿,有吴道子所绘的《消灾经》及《维摩经》之壁画变相。
  此外,依《景德传灯录》卷六记百丈怀海的禅门规式(大正51‧251a)︰“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授当代为尊也。”《五家正宗赞》卷一德山见性禅师〉条(卍续135‧918上)︰“师凡住院,拆却佛殿,独存法堂。”可知禅宗初以不设佛殿为本规。尔后,因七堂伽蓝制兴起,佛殿遂与法堂成为禅宗伽蓝的中枢。
  在日本,禅林仿宋代形式,将佛殿建于法堂的正前方,名为金堂或本堂。又因寺院的不同而另有特殊称呼,如在京都南禅寺名金刚王宝殿,在天龙寺名觉皇宝殿,在相国寺及佛心寺名觉雄宝殿,在临川寺名圆融道场等。今妙心寺、万福寺、普济寺等的佛殿,皆属日本国宝。
  ◎附︰宽忍《佛教手册》第六章第九节(摘录)
  佛寺布局
  由于最初佛寺布局是按照汉朝的官署布局建造的,同时还有许多贵族和富人施舍现成的住宅为寺,因此许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有许多院落的住宅。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这种院落式的佛寺布局,现在全国各处都可以看到。一般从山门(寺院正门)起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这样就构成一座寺院。具体地说,中央一线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为法堂或藏经楼,再大的寺院还有毗卢阁等殿堂建筑物。天王殿前一般有钟鼓二楼对峙。大殿之前,左右又有伽蓝堂和祖师堂相对;法堂前面东西相向的是斋堂和禅堂。住持的住处称为方丈或丈室,多在法堂的左右。其他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则分布四周。
  三门殿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像,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北向。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即是寺院的正殿,或称大殿。大殿正中有供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尊者像,也有供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药师佛,右为西方阿弥陀佛)、三身佛(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的,也有供毗卢佛一尊的,净土宗也有供阿弥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也有在大殿供五方佛(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首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右首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骑龙的观音,骑狮子的文殊,骑六牙白象的普贤;也有塑海岛观音,在观音像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像的。大殿两侧大多供奉十八罗汉像。观音殿(又名圆通殿、大悲坛、大士阁)内供奉形状不一的观音菩萨像。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是祇多太子,右是给孤独长者。祖师殿正中供奉的是达摩初祖,左为慧能,右为百丈怀海。殿堂所奉佛菩萨像
  殿堂为佛寺中各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安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之处;堂,是供僧众说法之处。殿堂的名称即依据所安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的,有大雄宝殿(大殿)、毗卢殿、药师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蓝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的,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安置祖师像的,有开山堂、祖师堂、影堂、罗汉堂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之用的,有法堂、禅堂、板堂、学戒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等;其他供日常生活、接待之用的,有斋堂(食堂)、客堂、寝堂(方丈)、茶堂(方丈应接室)、延寿堂(病僧疗养室)等。
  我国寺院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等,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两侧。
  至于佛殿中佛像的安置,历代迭有变异,古代的资料已难考查。唐代留存的格式,据五台山佛央缍佛殿所设,主像凡五尊,每尊各有胁侍五六尊。中尊为释迦,左次主像为弥勒佛,右次主像为阿弥陀佛,极左主像为普贤,极右主像为观音。至宋代则有一佛四弟子(释迦、文殊、普贤、迦叶、阿难)的形式。自宋代以后,较大佛殿常供三尊,即所谓三佛同殿。此或以弥勒为中尊,释迦、弥陀位于左右;或以释迦为中尊,弥陀、弥勒于左右;又有以药师代替弥陀坐于左位而成三尊。后弥勒遂另居于弥勒阁或弥勒殿。宋、辽时代,佛殿亦有供五佛乃至七佛。元代巨刹,多有前后二佛殿,前佛殿塑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后佛殿塑五智如来。明代佛殿犹多塑三世佛。明代以后,伽蓝规制已有定式,故设像大抵一致。一般丛林佛像设三尊,中为释迦,左为药师,右为弥陀;或释迦左为迦叶,右为阿难;药师、弥陀二佛已少见胁侍。较小佛殿,仅奉释迦与二尊者,而置药师、弥陀于别殿。此外,尚有些著名佛寺大殿,亦有唯供一佛或一佛二胁侍,或专供一菩萨的。又佛殿两侧,后世又多塑十八罗汉像的。佛坛背后,通常设观音像,手持杨枝、净水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间,其四周则塑《华严经》中善财五十三参的人物,或《法华经》卷七〈普门品〉中救八难的景象。
  寺院中,除佛殿以外,各殿堂的设置约略如下︰
  (1)天王殿︰正面本尊为弥勒,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弥勒背后设有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以守护佛寺。
  (2)金刚殿︰明代佛寺于山门内有金刚殿,塑二密迹金刚力士像,称为二王。后即塑于山门内,不另设殿。此二力士面貌雄伟,作忿怒相,手执金刚杵分立左右,守护佛刹。
  (3)法堂(讲堂)︰为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一般位于佛殿后面。法堂内应有佛像;于堂中设立高台,称为法座;法座后设罘罳法被(今多设板屏),或挂狮子图以象征佛的说法;左钟右鼓,于上堂说法时鸣之。
  (4)禅堂(僧堂、云堂)︰禅僧昼夜于此行道。堂内设长连床(广单),施椸架以挂道具。中设一圆龛,正中央奉圣僧像。在唐代,食堂即僧堂,后世于禅堂外另设食堂。于是食堂于东,禅堂于西,遂为丛林定式。
  (5)毗卢阁(万佛楼、藏经阁)︰分上下两层设像,上供法、报、化三佛并设万佛之像,左右庋置大藏经等,后设观音大士;下奉毗卢遮那如来,旁列十八应真罗汉、二十威德诸天。
  (6)转轮藏殿(转藏殿)︰于收藏经藏的堂中心,设一大型旋转书架,内置经藏,旋转即可检出所需经卷。此是梁代傅翕(善慧大士)所创,为不识字者或因他缘逼迫而无暇阅读者,特设方便,具信心者仅推之一匝,即可获得与看读经典同等的功德。故转轮藏殿皆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称天龙八部。
  (7)伽蓝殿(土地堂)︰位于佛殿或法堂之东,供奉守护伽蓝土地的神像,今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祇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王三像。
  (8)祖师堂︰位于佛殿或法堂之西,多奉达摩或该寺开山祖师,今一般佛寺祖堂,以达摩、慧能为禅宗之祖,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故多立达摩塑像于中,慧能或马祖位左,百丈位右,三像并坐。
  (9)浴室︰安置跋陀婆罗(善守)之像。
  (10)香积厨(厨房)︰古代安置菩萨(传为洪山大圣)像,自元代以后,则多奉大乘紧那罗王像,祈其监护。
  [参考资料] 《一字顶轮王经》卷一;《庐山记》卷二;《古清凉传》卷上;《广清凉传》卷上;《有部目得迦》卷八;《禅林象器笺》〈殿堂门〉;《和汉禅刹次第》;《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佛钵
  指佛所持的钵器。《四分律》卷五十二(大正22‧952a)︰“时瓶沙王以石钵施诸比丘,(中略)佛言不应畜,此是如来法钵。”《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大正25‧252c)︰“而不听比丘用八种钵者,(中略)石有粗细,细者不受垢腻故,世尊自畜。”据此可知,佛所持的是石钵。
  关于佛□蜜,佛时知见过去诸佛皆以钵受施。四天王知佛所念,各至頞那山上,从石中得自然之钵,俱来上佛,佛乃受四钵置于左手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合为一钵,令现四际。《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猛传〉(大正55‧113b)︰“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边灿然。”《高僧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云(大正51‧858c)︰“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皆符合此说。
  关于其容量,《法苑珠林》卷三十载僧伽耶舍之钵(大正53‧513b)︰“释迦如来在世之时,所用青石之钵,其形可容三斗有余。”另据《高僧法显传》所载,可容二斗许。
  关于其重量,《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5‧252c)︰
  “所以不听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中略)问曰︰侍者罗陀弥善、迦须那刹、罗多那、伽娑婆罗、阿难等,常侍从世尊执持应器,何以不怜愍?答曰︰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故,不觉为重,又阿难身力亦大故。”
  佛钵在佛涅槃后,似被移到北方的布路沙布逻(Puruṣapura)国。据《马鸣菩萨传》及《付法藏因缘传》卷五所述,月氏国王攻破摩揭陀国的华氏城,取得佛钵及马鸣而还。据《高僧法显传》〈弗楼沙国〉条所述,佛钵在此国,月氏王欲取佛钵,故兴兵来伐此国,伏此国已,欲持钵去,乃置钵于象上,象便伏地不动。王令人更作四轮车载钵,以八象共牵复不能进,因而在此处建塔及僧伽蓝,以安置之,号佛钵寺。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所述,智猛和法勇等人曾在罽宾礼拜佛钵。据此可知,在迦腻色迦王之时,甚或在此之前,佛钵已传入北印度。至东晋时,仍保存于布路沙布逻国。又据《莲华面经》卷下所述,佛钵为罽宾国寐吱曷罗俱逻王打破,然后移到北方,辗转移至波罗钵多国。该国之人大设供养,遂以佛力将破钵还原。
  《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云(大正51‧879c)︰“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昔佛钵之宝台也。如来涅槃之后,钵流此国,经数百年式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剌斯。”同书卷十一〈波剌斯国〉条云(大正51‧938a)︰“释迦佛钵在此王宫。”此中所说的寐吱曷罗俱逻(Mihirakula)王若与《付法藏因缘传》卷六所说的杀师子比丘及断绝付法的弥罗掘王同一人,则可说确实有佛钵破碎之事。又可将《莲华面经》中的波罗钵多国视为波剌斯的讹音,故可认为佛钵是被寐吱曷罗俱逻王打破,至东晋以后始移到波剌斯国。
  据《莲华面经》所述,佛钵在后来法灭之时,至沙伽罗龙王宫,寻经四天五宫、三十三天宫、化乐天等而出金刚际。及弥勒成佛时,再至阎浮提,与舍利共现虚空,放五色光,利益度生。又据《高僧法显传》〈师子国〉条所述,天竺道人谓佛钵本在毗舍离,今在犍陀卫,若干年后,经西月氏、干阗、屈茨、师子、汉地等国而还中天竺,寻上兜率天受弥勒供养。后至龙宫,及弥勒成道时,分为四钵移至原来的頞那山上。
  ◎附︰印顺〈佛钵考〉(摘录自《妙云集》下编{9})
  释尊所受四天王所奉的石钵,等到入灭以后,留在世间,为众生作福田。从前,因为传说纷纭,以为是应化无方,其实起初在毗舍离,后来在弗楼沙,末了到波斯,以后就无从考见了。
  晋‧法显《历游天竺记》说︰“法显在此国(师子国),闻天竺道人于高座上诵经,云︰佛钵本在毗舍离,今在犍陀卫。竟若干百年,当复至西月氏国;若干百年,当至于阗国;住若干百年,当至屈次国;若干百年,当复来到汉地;住若干百年,当复至师子国;若干百年,当还中天竺;到中天已,当上兜术天上。”《法苑珠林》卷三十九,所说大致相同。所说的毗舍离与犍陀卫,是既成的事实;西月支以下,还是预言。
  旧传有《钵记6 》,现在已经佚失。《法苑珠林》卷三十约略的说到︰“释迦如来在世之时,所用青石之钵,其形可容三斛有余。佛泥洹后,此钵随缘住福众生。最后遗化,兴于汉境。此记从北天竺来,有两纸许。甲子岁三月,至石涧寺,僧伽耶舍小禅师,使于汉土宣示令知。”石涧寺在寿春,不知这是那一甲子!在晋宋间,寿春石涧寺与江陵辛寺,往来非常繁密。法显于晋‧义熙十四年(戊午),在建业译完了经;后来到江陵,就死在辛寺。《钵记》的传出,大抵即依法显所记的敷衍而成。称涅槃为泥洹,也顺于法显的译语。甲子,也许即是宋‧元嘉元年。
  佛钵初在毗舍离,虽没有其他的文证,然大致是可信的。因为佛灭于拘尸那,即离毗舍离不远。佛钵的自东而西,有二文可证︰(一)《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师比丘经》说︰“佛灭度后,诸国诤之。……(钵)转当东游,所历诸国,凶疫销歇。……极东国王,仁而有明,钵当翔彼。王崩之后,其嗣淫荒。……王亡尊钵,忧忿交胸。”此经为西晋失译;佛钵的流传东土而失去,可见大概。(二)迦腻色迦王求马鸣及佛钵事,如真谛译《马鸣菩萨传》说︰“北天竺小月氏国王,伐于中国,围守经时。……汝国有二大宝,(一)佛钵,(二)辩才比丘。以此与我,足当二亿金也。……以与之,月氏王使还本国。”《付法藏因缘传》,也与此大同︰月氏国王为旃檀罽呢吒王;以马鸣、佛钵、慈心鸡奉王而退兵。《付法藏因缘传》说马鸣为华氏城人。《西域记》卷八说马鸣难破鬼辩婆罗门,也在华氏城。多(多罗那他)氏《印度佛教史》(十七、八章)说︰马鸣曾住华氏城的华严寺,也在东方。《西域记》卷十二的“东有马鸣”,也可以为证。关于迦腻色迦王的东征,见于《大庄严经论》卷五︰“拘沙种中,有王名真檀迦腻吒,讨东天竺,既平定已。……王倍于佛法生信敬心。”
  这些,不是要证明马鸣为华氏城人,与迦腻吒王有关系,是说佛钵本来是在东方的。毗舍离的佛钵,在摩伽陀王──华氏城为王都的辖区内。佛钵的流入北印,适为迦腻吒王都的弗楼沙,那无怪有献钵于月支王的传说。
  中国佛教徒去西方参礼,见到佛钵时,已在弗楼沙。然所用的地名,非常不同,引起许多误会。现在一起列出来︰
  (1)犍陀越︰如《水经注》引释氏(道安)《西域记》说︰“犍陀越王城西北有钵。”
  (2)大月支︰如《水经注》引竺法维说︰“佛钵在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锁悬钵,钵是青石。”
  (3)弗楼沙︰如法显《历游天竺记》说︰“弗楼沙国。佛钵即在此国。……于此处起塔及僧伽蓝,并留镇守种种供养。……可容二升(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法显记》的弗楼沙国,实在即犍陀越的王都。所以又说︰“今在犍陀越。”那末,犍陀越与弗楼沙,名称虽异,而所指的地方是同的。这在《西域记》卷三中,说得更分明︰“犍陀逻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昔佛钵之宝台也。如来涅槃之后, 钵流此国,经数百年。”此犍陀逻的王都布路沙布逻,即月氏迦腻色迦王都;这可见法维说在大月支国,其实也还是一样的。
  (4)罽宾︰《高僧传》卷三〈智猛传〉说︰“到罽宾国,……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画然。猛香华供养,顶礼发愿。”《高僧传》卷三〈昙无竭传〉也说︰“至罽宾国,礼拜佛钵。”智猛、昙无竭,与法维、法显,是同时的先后人,怎么会佛钵又忽在罽宾?不知罽宾,不一定指现在的迦湿弥罗。中国人所称的罽宾,自汉以来,每指犍陀罗一带为罽宾的。唐时,还有指迦毕试而说的。罽宾即犍陀罗,近代人很多是知道的。
  (5)沙勒︰〈鸠摩罗什传〉说︰“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唯有这一则,与其他的不合。罗什初到罽宾修学,其后经沙勒还龟兹。我以为,如不是在罽宾顶戴佛钵,门人传说错了;必定是在沙勒礼敬文石唾壶,误传为佛钵。隋译的《德护长者经》说到︰“我钵当至沙勒国,从尔次第至脂那国。”这与《法显记》所说到于阗、到龟兹、到中国一样,是希望而不曾成为事实的。总之,佛钵在大月氏王都──犍陀罗的弗楼沙城;约从西元二世纪中到五世纪中──三百年。
  其后,佛钵流入波斯,如《西域记》卷二说︰“流转诸国,在波剌斯城外。”然《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说到︰“释迦佛钵,在此王宫。”到底在城外或宫内,玄奘从传闻得来,也并不曾确实。佛钵的流入波斯,传说与□哒的侵入北印度有关。隋‧那连提耶舍所译的《莲华面经》说︰“此大痴人(莲华面,梵语寐吱曷罗俱逻),破碎我钵。……佛破碎钵,当至北方。……彼破碎钵,当向波罗钵多国。”寐吱曷罗俱逻,即《西域记》之摩诃逻矩逻(大族),是大破坏犍陀罗──罽宾的佛法者。波罗钵多即波罗婆,印度是这样称安息人的。所以佛钵的自弗楼沙去波斯,总在西元470年顷。魏‧宋云等到犍陀罗(520),记述种种圣迹,却没有说到佛钵,当时是已经移流到北方了!
  [参考资料]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大品般若经》卷一〈奉钵品〉;《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放钵经》;《四分律》卷三十一;《五分律》卷十五;《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智度论》卷三十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小野玄妙佛教艺术著作集》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