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足石(梵buddha-pāda)


  指刻有释尊足掌印,以表千辐轮等妙相的石头。又称佛脚石、佛足迹。相传见佛之足跖而恭敬礼拜者,如同礼拜生身佛,可灭无量罪障。一般常见者为左右双足,但也有以单足表现者。
  关于佛之足相,《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云(大正27‧888a)︰“佛于双足下有文如轮,千辐具足,毂辋圆满,分明巧妙,妙业天子虽极作意,不能拟之。”《大智度论》卷四云(大正25‧90a)︰“足下二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毗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载,如来脚指端蠡文相如毗纽羯摩天所画之印;足下千辐轮相毂辋具足,鱼鳞相次,有金刚杵相;足跟亦有梵王顶相,与众蠡无异。此外,亦有双鱼绞、三宝标等图样。
  佛足石在印度以外的佛教圈,不论是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小乘佛教国家,或尼泊尔、中国、朝鲜、日本等大乘佛教圈也都广受尊崇。初期印度佛教认为造佛形像乃不敬之事,故多以法轮、菩提树、塔、高座与佛足石等物以象征佛陀。如摩揭陀国耆阇崛山精舍及华氏城、乌仗那国阿波逻龙泉及摩愉伽蓝、迦毕试国佛影窟、屈支国(龟兹)东照怙厘佛堂等均有此类佛迹。
  其中,华氏城的佛足石,足长一尺八寸,宽六寸余,二足俱有轮相,十指皆带花纹、鱼形,最为著名。现存最古的巴路特(Bharhūt,西元前二世纪)塔门浮雕之三道宝塔阶图所刻佛足,足中印一法轮;而自南印度阿摩罗婆提(Amarāvatī)出土的方形佛足石,中央刻一轮形,旁刻有轮、卍字、三宝章等图形,近似现今传于我国及日本者。
  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所载,我国唐代的王玄策曾临摹华氏城的佛足石而还,并流传于各地。此外亦有玄奘所请回的佛足图。
  日本现存最古的佛足石收藏在奈良药师寺。依其铭文所记,乃天平胜宝元年(749)所造。其原型为王玄策请回长安之佛足图。佛足印之侧镌刻二十一首古歌,世称佛足石歌碑。今二者皆为日本国宝。此外,日本尚有不少佛足石。但雕造年代不明,大抵均为江户时代以后之作品。又,明治以后也有不少新作。佛足石
  [参考资料] 《十住毗婆沙论》卷八;《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分别功德论》卷二;《大唐西域记》卷二、卷三、卷八、卷九;《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释迦方志》卷上、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