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骨
佛灭度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遗灰。又称佛舍利,或单称舍利,或以佛身部位而称佛顶骨、指骨、佛牙。此等佛骨,在后世极受尊崇。兹就历史上主要相关事迹,及近代发现的出土物,略述如下︰(1)顶骨︰以北印度那揭罗曷国榼罗城的顶骨最广为人知。据《法显传》所述(大正51‧858c)︰
“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校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校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
又,《洛阳伽蓝记》卷五引述《道药传》所说,也说骨黄白色,方圆四寸。玄奘《西域记》卷二云(大正51‧879a)︰“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焕然。”又谓迦毕试国王立科条云,凡欲见如来顶骨者收一金钱,芋盘影者令出五金钱。玄奘得菩提树像,伴随之二沙弥,一得佛像,一得莲花像。又在同一地方,有如来之髑髅骨。
依《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所记,唐‧显庆五年(660)接受西域所献之佛顶骨,供养于禁中。此骨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为螺髻束发之小顶骨,并非大顶骨。(2)指骨︰唐代法门寺之佛骨即为指骨。此指骨舍利由于韩愈的〈佛骨表〉而著名。法门寺原在长安之西(扶风)岐山之南,北魏以前名阿育王寺。在元魏及隋代,此寺即相传有佛舍利。唐‧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亮来寺礼拜,但见故塔基无上覆,乃奏请建望云宫殿以盖塔基,帝下诏许之。
显庆四年(659),智琮奉勒开塔,舍利形状如小指,长二寸许,置于一内有孔的锥形容器中,以示大众。翌年三月迎请舍利入东都禁宫供养。龙朔二年(662)还本塔。则天武后为其作宝函。中宗、肃宗也曾供养。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迎法门寺佛骨入禁中供养,不久,历送京城十寺以供礼敬。韩愈因此上〈论佛骨表〉,建议“付之水火,永绝根本”。以迕帝意,而被贬潮州。时,翰林学士张仲素奉敕撰佛骨碑。懿宗咸通十四年(873)三月又迎佛骨至禁中,后置于安国、崇化二寺,备受士庶瞻礼。其时也有引宪宗故事劝谏者,但是,帝不从而更盛其仪。此法门寺之佛骨其后即罕见提及。至1987年四月三日,此指骨又在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中被发现。法门寺曾为此召开数次佛教学术会议,并印行《法门寺与佛教》一书。
此外,北宋时,陈留阐教寺(八关寺)也供奉佛指。其初,陈留人曾为沙门义津建寺。不久,梵僧来授佛指舍利。因此,供奉于此寺内供人瞻礼。仁宗皇佑元年(1049)迎此舍利入京师。当时曾以烈火、金椎试其真伪。由于曾有灵验,因此,以水晶宝匣盛之还寺。徽宗政和四年(1114),有方士谓陈留佛指为海狗之指,乃再试之而其色不变。故勒加礼还之。(3)牙骨︰相传释尊的二牙骨原属帝释天所有,其一为捷疾鬼所夺,韦驮天(北天王太子张琼)追之取还,转赠唐‧道宣,而传于汉土。唐代宗自文纲处迎入禁中瞻拜。仁宗时曾再拜得“分舍利”。
锡兰坎底(Kandy)市的佛牙(Māligā-va)寺供有佛的牙骨(dalada)。根据古老的传说,此寺中的佛骨曾被由南印度渡海而来的泰米尔(Tamil)人,以及葡萄牙人、中国人等数次掠夺,但因曾造若干仿品冒充,因此,据说真正的牙骨今仍供奉在同一地方。(4)新近的发现︰及至近代,在释迦种族的故地曾发现不少遗骨。由于在尼泊尔境内发现佛陀的诞生地岚毗尼园的遗址,所以,印度北境与尼泊尔接壤之处,即备受印度考古学者的注意。
西元1898年,在毕波罗瓦(Piprava)掘出一石制大柜。柜中有五物保存完全。其一是蜡石壶,高六寸、径四寸。其二也是蜡石壶,高七寸、径四寸五分。其三是蜡石器,高五寸五分、径五寸五分。其四是蜡石箧,高三寸八分、径一寸五分。其五为水晶瓶,高三寸五分、径三寸二分。此外,土中有颇多水瓶破片。
五器中装各种物品,两个蜡石壶内全装碎骨片。其中之一小壶盖上刻有阿育王时代所使用的文字。其意为︰“此圣龛收藏薄伽梵佛陀的遗骨,它属于释迦族,也就是大圣的兄弟姊妹及其儿子妻室等所有。”此可证实其中的佛骨是佛荼毗后,八分舍利中的一分,也就是“迦毗罗卫国诸释种民众得舍利分已,归其国起塔庙供养”中的那一部分。
毕波罗瓦地处北纬二十七度二十二分,东经八十三度九分,当时属于英属印度境内,在巴斯基(Basti)邑东北隅。离佛诞生地岚毗尼园西南五里余。
发掘者培贝(Peppe)将全部发掘物捐赠英国政府。英政府依其所愿,将其中的三分之一赠印度甲府博物馆,另三分之一收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最后三分之一交给发掘者保存。
◎附一︰陈垣〈佛二事〉
(一)南北朝
佛二事见于中国史传最早者,当推法显《佛国记》。《梁高僧传》卷三〈智猛传〉及《洛阳伽蓝记〉卷五亦有之。(中略)
中国之有佛牙,最早当推法献。《梁高僧传》卷十三〈法献传〉︰
“献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以宋‧元徽三年(475)发踵金陵,西游巴蜀,道经芮芮,获佛牙一枚,又得龟兹国金像,于是而还。佛牙本在乌缠国,自乌缠来芮芮,自芮芮来梁土。献赍牙还京,五十有五载,密自礼事,余无知者,至文宣感梦,方传道俗。(中略)献以建武末年(497)卒,窆于钟山之阳。(中略)献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522)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司即随语开阁,主帅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礼三拜,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有同样记载。猛公即智猛。“五十有五载”上一个“五”字当是“师”字连上读,或是衍文。由宋‧元徽三年(475)出游,至齐‧建武末年(497)卒,才二十二载,何能密自礼事五十五载,其为十有五载无疑。文宣指竟陵王子良,齐武帝第二子。临川指萧宏,梁武帝第六弟。
法献得佛牙,密自礼事者十五载,为萧子良所发现,乃传于上定林寺。同时盘盘国献梁帝佛牙,见《释氏通鉴》卷五天监十四年(515)乙未条。是时梁有两佛牙。至普通三年(522)法献佛牙被人骗劫,不知所在,原来在陈高祖霸先处。《陈书》卷二〈高祖纪〉︰ “永定元年(557)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庚辰,诏出佛牙于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高祖亲出阙前礼拜。初,齐故僧统法献于乌缠国得之,常在定林上寺,梁‧天监末(519)为摄山庆云寺沙门慧兴保藏,慧兴将终,以属弟慧志。承圣末(554),慧志密送于高祖,至是乃出。”
《建康实录》卷十九,及《南史》卷九〈陈本纪〉,均有此记载,而不及《陈书》之详。《册府元龟》卷一九四崇释老门采《陈书》。《陈书》叙佛牙传授始末,足补僧传所阙。寻常史文有阙,以僧传补之,事所恒有,若僧传所阙,以史文补之,实为仅见。杜姥宅见《晋书》卷三十二〈成帝杜皇后传〉︰八王之乱,后父杜遐遇害,无子,后母裴氏渡江,立第南掖门外,世称杜姥宅,遂为陈霸先密藏佛牙之所。以上是南朝佛牙故事。
至于北朝佛二事之见于史传最早者当推《魏书》。《魏书》卷八〈世宗纪〉︰“景明四年(503)四月庚寅,南天竺国献辟支佛牙。”《北史》卷四〈魏本纪〉有同样记载。《册府元龟》卷九六九朝贡门亦采之。此牙下落不明,《洛阳伽蓝记》卷四说,西域所赍舍利骨及佛牙经像,皆在法云寺。
《北齐书》卷十一〈河间王孝琬传〉︰“孝琬,文襄第三子也。得佛牙置于第内,夜有神光照室,玄都法顺请以奏闻,不从。帝闻,使搜之,得镇库槊幡数百。帝以为反状,使武卫倒鞭挝之,折其两胫而死。”《北史》卷五十二〈孝琬传〉有同样记载。文襄指高澄,帝指高澄弟高洋(550~559)。孝琬所得佛牙,与景明四年(503)南天竺国所献者是否有关,颇可研究。由景明四年至孝琬时不过五十年。
《续高僧传》卷十九〈法喜传〉︰“喜姓李,襄阳人。仁寿元年(601)内,文帝敕召入京师,住禅定寺。爰有佛屯利,帝里所珍,檠以宝台,瑰宝溢目。大众以喜行解潜通,幽微屡降,便以道场相委。”文帝指隋文帝。此佛牙不详所自,与北齐‧孝琬所得,相距亦不过五十年,疑是一脉,或为平陈所得亦未可知。以上是北朝佛牙故事。
(二)唐五代
《大唐西域记》及《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皆有佛牙故事,以未涉及中国,不具述,述其与中国有关者。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有︰“明远法师,益州清城人。既概圣教陵迟,遂乃振锡南游,到诃陵国,次至师子洲,为君王礼敬,乃潜形阁内,密取佛牙,望归本国,以兴供养。既得入手,翻被夺去,不遂所怀,颇见陵辱,寂无消息,应是在路而终,莫委年几。”这是唐僧窃取佛牙故事。潜形密取,似非正道,义净直书其事,不以为讳,而且寄予同情,可见当时风尚。
唐代著名佛牙故二事,莫过于道宣律师之神授佛牙。《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道宣于西明寺深夜行道,足趺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干封二年(667)宣化后,其天人付授佛牙,密令文纲掌护,持去崇圣寺东塔。至代宗大历二年(767),敕此寺︰‘有大德道宣律师传授得释迦佛牙及肉舍利,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朕要观礼。’”
《佛祖统纪》卷五十三有北天佛牙条记此事云︰“唐‧宣律师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佛牙上于师。代宗敕问文纲律师亲传先师宣律师释迦佛牙,宜诣右门进上,副朕瞻礼。”敕问文纲四字相连,颇有语病。文纲系道宣大弟子,道宣卒于干封二年(667),文纲卒于开元十五年(727),至代宗大历二年(767),宣卒已百载,纲卒亦已四十载,代宗何能敕问文纲?代宗所问系问此寺管事人,非问文纲。《佛祖统纪》卷四十二〈法运通塞志〉,系此事于大历十一年(776),亦不对。据〈道宣传〉,此系大历二年事,时正道宣逝世一百周年,故代宗有此问。
唐代著名佛牙故事,尚有悟空法师带归之佛牙。《宋高僧传》卷三〈悟空传〉︰“悟空,京兆云阳人,从罽宾国三藏舍利越摩落发,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后巡历数年,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经共一夹,并佛牙舍利以赠别。空行从北路,至睹货罗国,有一城,号骨咄国城,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辄摇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乃奔就一大树间。时有众商咸投其下,商主告众曰︰‘谁赍佛舍利异物殊珍耶?不尔,龙神何斯愤怒!’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自卯达申,雨雹方霁。事讫随中使段明秀以贞元五年(789)己巳达京师,进上佛屯利经本,宣付左神策军缮写。”
《贞元续释教录》卷中,有《新修大庄严寺释迦牟尼佛于塔记》三卷,贞元十年(794)圆照撰进,当系记载道宣、悟空所遗佛牙事。时悟空佛牙或已移奉庄严寺,故《宋僧传》卷十六〈慧灵传〉,有大中七年(853)宣宗幸庄严寺礼佛牙记载。同时《宋僧传》卷二十三〈元慧传〉,又有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元慧燃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记载。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会昌元年(841)记长安城中有四佛牙。“一崇圣寺,一庄严寺,一荐福寺,一兴福寺”。可见佛牙来历不止一处。
今本《旧五代史》卷六十七〈赵凤传〉︰“有僧自西国取经回,得佛牙大如拳,褐渍皴裂,进于明宗,凤扬言曰︰‘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随斧而碎。时宫中所施已逾数千缗,闻毁乃止。”《新五代史》卷二十八赵凤传〉有同样记载。明宗指后唐明宗。此伪佛二事之仅见于史传者。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一兽部︰“貘似熊,黄白色,其齿骨极坚,以刀斧椎锻,铁皆碎,落火亦不能烧,人得之诈充佛丑踩骨以诳俚俗。”可见伪佛牙事是有的。
《册府元龟》卷五十二崇释氏门,载︰“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九月,益州孟知祥令僧五人持佛爻一寸六分,云僖宗幸蜀时留之,今属应圣嘉节,愿资寿命,宣示近臣。”又︰“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十一月庚午,西京左右街僧录可肇等赍佛牙到阙,宜付汴京收掌。”又︰“天福六年(941)五月甲辰,加隰弥陀国僧□哩,以佛巳海而至。”后一条亦见今本《旧五代史》卷七十九晋高祖纪〉。可见五代时佛牙史料不少。僖宗幸蜀所留,是否庄严寺旧物,殊有可能。
(三)辽宋元明
辽代佛二事,最显著者为近年两次出国之北京西山千佛塔佛牙。塔建于辽‧咸雍七年(1071),中国佛教协会当有详细记载,兹不具述。
《辽文存》卷四有〈辽‧释志愿葬舍利佛牙石匣记〉,说︰“达摩禅师,远涉流沙,登雪岭,得释迦舍利辟支佛牙,授与先师。先师讳清□,闽川人。自会同五载(942)仲秋赍舍利佛牙到此,于八年(945)季春月,染□而逝。临迁化时,将舍利佛牙付仙露寺比丘尼定徽,建窣堵波,寻具表奏闻大辽皇帝,于天禄三年(949)岁次己酉,四月十三日安葬,施主名具镌于后。”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十一有此石匣记跋,云︰“仙露寺,金人俘宋室子女置其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宣武门西南居民掘地得石匣,匣旁有记,自称讲经律论大德志愿录并书。乃辽世宗天禄三年(949)瘗舍利佛牙于此,记有建窣堵波之文,疑当时石匣置于塔下,塔久废而石匣仅存土中。匣已无盖,其舍利佛牙又不知何时散佚也。”
宋代佛二事,《释氏稽古略》载三朝御制佛屯特详。《稽古略》卷四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条︰“初,太祖迎洛阳唐高宗显庆年间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屯利于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奉,至是帝亲以烈火□试,晶明坚固,光彩照人。帝制赞曰︰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以。”《释氏资鉴》卷九系此赞于太平兴国四年。
又,真宗咸平六年(1003)条︰“帝敕右街僧录备仪仗音乐华幡,迎大相国寺佛屯利,供养于开宝寺塔下,帝制以赞。”
又,仁宗庆历三年(1043)条︰“夏旱损稼,六月诏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随时大雨。其佛屯利,祖宗御封,帝手启之,灌以海上蔷薇水,供养逾月而归之。详见翰林知制诰王圭三朝御赞佛屯利序。”
又,徽宗崇宁三年(1104)条︰“夏五月五日,帝迎三朝御赞释迦佛牙于大相国寺入禁中供养,帝展敬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帝赞以偈。”
宋人笔记亦有述及佛二事者,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门载︰“熙宁中(1068~1077),余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予乃斋洁卸之,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着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澈,烂然满目。予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四仙释僧道门,有同样记载,而不注出处,则文中所谓“余”者何人?其实乃沈括自谓。括为宋朝著名博物家,其言值得注意。刘定先官咸平县,后官户部侍郎,《宋诗纪事》卷三十五有刘定诗。相国寺之有佛牙,不自神宗熙宁始,太祖时已移奉神授道宣之佛牙于相国寺。沈括所见之佛牙,初不在相国寺,盖另一佛牙,其后乃归并于相国寺的。
王巩《闻见近录》,亦载有咸平县佛牙事,云︰“咸平县僧藏佛牙一株,其大两指许,淡金色。予尝请而供之,光彩炳然。后神宗迎之禁中,遂御封匣而归之,今人罕得见者。”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孙,《宋史》卷三二0附其父〈王素传〉。巩所见佛牙,与沈括同,不属于神授道宣佛及系。
元代佛二事,有耶律楚材题西庵所藏佛牙诗,见《湛然居士集》卷一︰“殷勤敬礼辟支牙,缘在西庵居士家,午夜飞亘晓月,六时腾焰灿朝霞。”又云︰“旃檀奁里贮灵牙,来自中天尊者家,莹色冷侵秋夜月,真光明射晚晴霞。”
西庵似指杨果,祁州蒲阴人。金‧正大甲申(1224)进士,《元史》卷一六四有传,《元诗选》有《西庵集》。西庵所藏佛牙,从何处得来?曰“来自中天尊者家”,似指道宣一脉。
明代佛牙故事,有见于《大唐西域记》者。《西域记》卷十一︰“今之锡兰山,即古之僧伽罗国也。王宫侧有佛牙精舍,饰以众宝,晖光赫奕,累世相承。大明‧永乐三年(1405),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华往诣彼国供养,礼请佛丑豌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如前所云,适巨海,凡数十万里,风涛不惊,如履平地。舟中之人,皆安稳快乐,永乐九年(1411)七月初九日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旃檀金刚宝座贮之。”
唐人著述,何能有明代年号?其为后人加入无疑。此节《四库总目》地理类四,曾指出其中有三七0字为明人附注刻本误入正文,但因未得古本对照,不能确定其起止。今以古本《西域记》对照,附注误入正文者,实五一六字,此五一六字中所说佛了异及郑和带回佛牙事,《明实录》《明史》均未载,赖有此附注,足补史文所阙。初不料明代佛牙史料,乃在唐代著述中得之。
《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二引《诸寺奇物记》云︰“天界寺有佛牙,阔寸,长倍寸之五。万历中,僧人真淳献之尚书五台陆公,公因具金函檀龛盛之,迎供于寺之毗卢阁。牙得之天台山中。”五台陆公指陆左,平湖人,《明史》卷二二四有传。万历十五年(1587)南京刑部尚书。天界寺的佛牙,传自天台山,天台山得之何人,安得如《陈书》〈高祖纪〉所载法献带归佛匹授之详,此节须待将来的发见。
以上所举佛二事,说明来凭十一︰法献、北魏、萧梁、道宣、悟空、孟蜀、□、宋三朝、郑和、真淳。未说明来凭七︰孝琬、法喜、庄严寺、报恩山、可肇、咸平、西庵。有得之馈赠者︰法献、悟空,有得之贡献者︰北魏、萧梁、后晋,有得之神授者︰道宣,有得之传授者︰清□,有得之礼请者︰郑和,亦有得之骗劫者︰梁主帅,得之窃依︰明远。其得之之方法不一,其感召亦不一,有得之而霆击雹飞者︰悟空,有得之而风平浪静者︰郑和,有得之而以为征祥者︰陈霸先,有得之而得祸而受辱者︰孝琬、明远。古籍浩瀚,未能遍观,续有所见,当再补记。
[参考资料] 陈垣〈法献佛牙隐现记〉;陈全方(等)著《法门寺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