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作意(梵manasikāra、manasikāra、manaḥ-kāra,藏yid-la-byed-pa)


  心所名。指令心警觉的精神作用。为五遍行之一、十大地法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关于作意的种类,诸经论所说不同,略述如次︰
  (一)《俱舍论》卷七谓有三种作意︰{1}自相作意︰按,观色之变碍、识之了别等法的自相,称为自相观。与此等自相观相应而起的作意,便是自相作意。{2}共相作意︰指与四谛以上空、苦、无常、无我等十六行相(为通于色心诸法的共相)相应而起的作意。{3}胜解作意︰指与不净观、四无量心、有色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观相应而起的作意。
  (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列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七种作意,谓诸瑜伽师须经由此七作意,始能脱离欲界之欲,勤修观行。
  (三)《大乘庄严经论》卷七谓起根本等六心之后,继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相应、起相、摄相、舍相、恒修、恭敬等十一种作意。
  (四)《六门教授习定论》举励力荷负、有间荷负、有功用荷负、无功用荷负四种作意。
  (五)《显扬圣教论》卷三谓修无量三摩地门会起有情无量、世界无量、法界无量、所调伏无量、调伏方便无量等五无量作意;缘七种遍真如,则起流转真如、实相真如、唯识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等七真如作意。
  又,欲界有闻所成、思所成、生所得三种作意;色界有闻所成、修所成、生所得三种作意;无色界有修所成、生所得二种作意。此外,又有所谓︰学(七有学身中无漏作意)、无学(阿罗汉身中无漏作意)、非无学(一切有漏作意)三种作意。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十一、卷十六、卷一四四;《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七十;《显扬圣教论》卷一、卷七、卷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成唯识论》卷三、卷五;《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卷七(末);《品类足论》卷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