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依他起性(梵para-tantra-svabhāva,藏gshan-gyi dban1!-gi mtshn-ñid)
唯识三性之一。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或依他。即一切现象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若无则灭之性质。由于依他力而生灭,故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此假有法(或名非有似有之法)中,又分二种,即染分依他与净分依他。
《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5c)︰“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又云(大正31‧46b)︰“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故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法,百法中除六无为外,其余九十四法皆该摄于此。
此中,所谓“众缘”,指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四缘具足则生心法,具足因缘与增上二缘则生色法。由此可知,一切有为之现象乃因缘和合则生,因缘离散则灭,故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此即所以主张“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实无”之缘故。《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6c)︰“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此依他起性有染、净二分,染分依他,乃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杂染法;净分依他,则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法。其中,净分依他依别义而言,亦赅摄于圆成实性,故《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6b)︰“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又说(大正31‧46b)︰“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
◎附一︰井上玄真着‧白湖无言译《唯识三十颂讲话》第一科(摘录)
依他起性︰色心诸法,都是依托其他的众缘而生起的,故名为依他起。众缘即是四缘,心法通依四缘生起,色法乃依因缘、增上二缘生起;因此把由缘所生的八识心王心所及见相分,都说为依他起性(约护法意说)。不相应法,虽没有别体;若在用中立于缘生的色心上时,亦摄于依他起中。“分别”即是虚妄分别,名为有漏杂染法。无漏清净的有为法,虽也是依他起性,但也有为后面的圆成实性所摄的意义;现在只说染分的依他起性。或谓分别即是缘虑的异名,总而言之︰不外乎染净漏无漏的诸心心所。如色法等,虽不是心心所,但也不离心心所,故也是分别中所摄;所以漏无漏的心色诸法,都是分别。广而言之︰一切染净诸法,皆可以说是依他起法,而且这个“分别”二字,若属于上一句,则是所生之法;若属于下一句,则是能生之缘。“缘所生”即是众缘所生起之略。现在略释依他起已竟。
◎附二︰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三章第一节(摘录)
《摄大乘论》云︰“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讲记》云︰依他起相是什么?本论用三义来说明︰它的因缘,是“阿赖耶识为种子”。它的自性,是“虚妄分别所摄”︰就是说它以乱识为自体的。它的别相,是由赖耶功能所现起以妄识为自性的“诸识”。识,是明了显现的意思。
虚妄分别,唯识学上有不同的解释︰玄奘传的唯识,虚妄分别但指依他起;真谛传的唯识,却通指依他与遍计。他译的《中边分别论》说︰虚妄分别是能取,所取,分别;分别是有,能取所取是无。他译的世亲释,也有这个思想。《庄严论》的“非真分别故(或译虚妄分别相),是名分别相。(中略)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也是通指依他与遍计为虚妄分别的。
依他与遍计,都可称为虚妄分别的,但定义应该稍有不同。依他起是识为自性的,识生时能显现种种的颠倒缘相,对这所缘相又认识不清而起颠倒。在这两方面,识都含有虚妄的成分,所以依他起是能现起虚妄的分别,分别的本身也是虚妄。至于遍计相,它是分别所起的虚妄相;这虚妄相虽似乎离心而有,其实还是以分别为性的,所以也说是虚妄分别。真谛说︰虚妄是遍计性(他译作分别性),分别是依他性;有时又说︰虚妄是遍计性,虚妄分别是依他性;有时更进一步的说︰依他是虚妄分别性,遍计也是虚妄分别性。这种见地,是采取《庄严论》的。我认为依他、遍计的本义,是似有的心──分别,无实的境──虚妄。这两者,从依他看到遍计,从 遍计看到依他,在凡夫位上,是俱有俱无而不能相离的;因此,依他与遍计,都是虚妄分别的;都是似有非实,无实而似有的;也都可以用如幻来比喻的;真实性显现(清净法),这两者都不能存在的。《庄严论》的体系,确是这样。不过从《中边论》说的“三界心心所,谓虚妄分别”;本论说的“虚妄分别所摄诸识”看来,虚妄分别是侧重在依他起。
◎附三︰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三章第六节(摘录)
《摄大乘论》云︰“复次,何缘如经所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焰喻。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说所梦喻。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为除此疑说水月喻。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
《讲记》云︰为什么要用“幻等”八“喻”来说明“依他起自性”呢?有人“于依他起自性”的虚妄分别法,生起各种不同的疑惑,“为”了要“除他虚妄”法中的“疑”惑,所以说幻等八喻。实际上,八喻不一定要这样各别的除遣疑惑,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现在偏据某一点解说这八喻的差别。
(1)幻喻︰“由他于此”依他起性,“有如是疑”︰似义显现的遍计执性,就是所遍计的依他起性。这似义既然都无所有,“实无有义”,怎么可以“成”为心心所“所行”的“境界”呢?“为除此”种“疑”惑,就“说幻事喻”来开示他︰如幻术所变的象马牛羊,虽不是真实的象马,但象马的幻相,能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依他起性也是这样,虽没有像乱识所见的实有的色等境义,但显现可得,能成为能遍计心心所法遍计所行的境界。
(2)阳焰喻︰有人这样疑惑︰若依他起“无”有实“义”,所见的义相是没有的,那能认识的“心心”所“法”怎能依之而“转”起呢?“为除此疑”,就“说阳焰喻”︰如春天的阳光,照耀那上腾的水汽,它虽不是水,但能生起渴鹿的水想。色等依他起也这样,虽不是实色,但它现起的倒相,能使心心所生起。世亲的解释不同︰依他起法就是心心所,为什么心心所法转现义相呢?这像阳焰一样,它不是水而生水觉。
(3)所梦喻︰又有疑惑︰若依他起“无”有实“义”,怎么会“有爱”的受用,“非爱”的“受用差别”呢?同样的是没有,似乎不能有这差别吧?“为除此疑”,就“说所梦喻”︰如梦中所梦见的种种境界,虽都并无其事,但在梦中却真会生起怖畏或欣喜的心情,劳倦或舒适的生理感觉。依他起也是这样,虽所现的没有真实,可是有可爱和不可爱的受用差别现前。
(4)影像喻︰又有这样的疑惑︰若依他起“无”有实“义”,那怎么会有“净不净业”所感的“爱”果“非爱果”的“差别而生”呢?“为”铲“除此”种怀“疑”,就“说影像”的譬“喻”︰如镜中的影像,是没有实质的,因外有本质的关系,镜中自然现起影像来。依他起的爱非爱果也是这样,虽没有爱非爱的实义,但依净不净的善恶业因,自有可爱不可爱的果报现起。
(5)光影喻︰有人起这样疑惑︰若依他起“无”有实“义”,怎么会有“种种识转”变生起?“为除”去“此”种“疑”惑,就“说光影”的譬“喻”︰如人在灯光下,作种种手势,墙壁上就有种种的影像现起,所谓“如弄影者,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这光下所现出的光影,自然是不实在的。依他起的种种识也是这样,虽没有真实的种种识,但有种种诸识转起。这与阳焰喻的心心法转不同,前者是说没有实境,可以有心法的生起,此中是说没有实心却可以生起种种差别识。
(6)谷响喻︰又有一种疑惑︰若依他起“无”有实“义”,怎么会有“种种”(见闻觉知)的“戏论言说”差别“转”起呢?“为除此”种“疑”惑,“说谷响喻”︰如我们在山谷中呼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响。这回声,本没有人在说,但听起来好像实有其事。依他起的言说也是这样,虽没有实在的见闻觉知的言说,但可现起种种言说的语业。
(7)水月喻︰或者还有人会这样想︰若依他起“无义”,为什么“有”真“实”可“取”的“诸三摩地”中“所行”的“境”界“转”起呢?“为”要破“除此疑”,就“说水月”的譬“喻”︰水中本没有实在的月,然因水的澄静明净,能映出相似的月影来。依他起的定中境界,像变水为地,变地为水等,也是这样,虽不是真实的,但由三摩地的力量,就随种种的胜解不同,现起似乎真实的定境。
(8)变化喻︰若依他起“无”有实“义”,那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以“无颠倒”的正见“心”,“为”要成“办有情”“利乐”的“事”业,“故思”于生死中“受生”,不是毫无意义吗?换句话说︰既然没有真实,有情的生死痛苦,也都不是实有的,何须菩萨示现受生去化度呢?“为除此疑”,所以“说变化”的譬“喻”︰如善于变化的幻师,以树叶稻草等,变为象马车乘,他明知这象马车乘是假的,但还是要变,因为变的东西,也还有用处。菩萨的受生也是这样,明知诸法无实,但仍变现种种身相,利乐有情。
从这种种的譬喻来看,虽然一切无实,但心境、业果、言说、度生等事,都显现可得。龙树解释幻等譬喻,着重在诸法空无实义,就是说虽有种种的相用,而实际却是空无所有。本论的八喻,则说虽不是真实,却显现可得,把它结归在有上。幻等喻,本是可通似有与非实的。
[参考资料] 《解深密经》卷二;《入楞伽经》卷三;《大乘入楞伽经》卷二;《显扬圣教论》卷六;《辩中边论》卷上;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