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俗谛(梵saṁvṛti-satya,巴sammuti-sacca)
又作世谛、世俗谛。系第一义谛、胜义谛、真谛的对称。一般而言,谛是真理、道理之意;世俗谛即世间一般所认为的真理。按,绝对最高之理(第一义谛)非一般人所能轻易理解,且非笔舌所能表现,而欲向世人揭示第一义谛又除世俗之文字语言外别无他法,故只得先以世人所认同的世俗道理为起点,再逐次导引至较高境地。因此,世俗谛有如指月之“指”,或如渡彼岸之“船筏”,是至真实第一义之必要工具。
在大小乘各派之理论体系之中,对此词有不同的说法︰有部师说,事物一经破灭,或一经正常智慧分析、排除,便觉其不复存在者为俗谛,如粗分二取。经部师说,仅由臆测假设便觉其存在者为俗谛,如诸法共相。唯识师说,观察名言的内心所能觉察者为俗谛,如遍计所执和依他起。中观师说,直觉现量之内心与外境分别为二时所察觉的外境为俗谛,如现分缘起诸法。
此外,我国天台宗在解释《法华经》〈方便品〉之“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句时,曾演成“俗谛常住”之说法。此“俗谛常住”,又称俗谛不生不灭、俗谛不生灭,或称世法常住、世间相常住、世间常住。谓世间俗谛诸法与真谛同样不生不灭,同样常住。《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云(大正33‧703b)︰“圆教二谛者,直说不思议二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云(大正37‧187a)︰“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一释云(大正37‧201a)︰
“世间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相亦常。然世本代谢而言常者,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性不改故,故名为常。若谓迁流不得言常,斯谓情见。良以生法即性故常,住异灭法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无常,不可思议。”
◎附︰印顺《中观论颂讲记》〈观四谛品〉(摘录)
《中论颂》︰“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讲记》云︰这三颂中,前二颂正示佛法的宗要;第三颂,说明他的重要性,又含有外人起疑而为他释疑的意思。
“诸佛”说法,是有事理依据的,这就是“依二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第“一”,“以世俗谛”;第“二”,以“第一义谛”。二谛是佛法的大纲,外人不信解空,也就是没有能够理解如来大法的纲宗。《十二门论》说︰“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阿含经中有《胜义空经》,显然以空为胜义谛;又说因缘假名,所以知因果假名是世俗法。外人不见佛法大宗,把色、声、香、味、触等因果假名,看作诸法的胜义,以为是自性有、真实有的。这才听说胜义一切皆空,以为拨无一切,破坏三宝、四谛。这是把一切世俗有,看作胜义有了。他们不知何以说有,也不知何以说空;不懂二谛,结果自然要反对空了。论主要纠正他,所以提出二谛的教纲来。
谛是正确真实的意思。真实有二︰(1)世俗的︰世是时间迁流,俗是蒙蔽隐覆。如幻缘起的一切因果法,在迁流的时间中,没有自性而现出自性相,欺诳凡人,使人不能见到他的真实相,所以名为世俗。(2)第一义的︰第一是特胜的智慧,义是境界,就是特胜的无漏无分别智所觉证的境界,名第一义;或译胜义。世俗是庸常的,一般的常识心境;胜义是特殊的,圣者的超常经验。或者可以这样说︰第一义即实相,实相中超越能所,智如境如,寂然不可得。第一的谛理,名第一义谛。佛在世间说法,不能直说世人不知道的法,要以世间所晓了的,显说世间所不知的。所以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等。不过,一般人所认识的,常有一种错误的成分,所以必要在此世俗的一切上,以特殊的观智,去透视世俗的颠倒所在,才能体验第一义。所以,佛说法有此二谛︰一是世俗的事相,一是特殊的谛理。依世俗而显胜义,不能单说胜义。
谛是正确与真实。然二谛是一真实?还是二真实?假使唯一真实,为什么要说二谛?假使二真实,这就根本不通。诸法究竟的真实,不能是二的,真实应该是不二的。要知世俗是虚妄的,本来不足以称为谛的。世俗的所以名谛,是因一切虚妄如幻的法,由过去无明行业熏习所现起的;现在又由无届糊执,在乱现的如幻虚妄法上,错误的把他认作是真实。他虽实无自性,然在凡夫共许的心境上,成为确实的。就世俗说世俗,所以叫做世俗谛。如以这世俗为究竟真实,那就为无始的妄执所蒙昧,永不能见真理。如橘子的红色,是橘子的色相,经过眼根的摄取,由主观的心识分别,而外面更受阳孕种种条件的和合,才现起的。如在另一环境,没有这同样条件的和合,橘子也就看来不是这样红的,或红的浅深不同。然他在某一情境下,确是红色的,好像的确是自体如此的。如不理解他是关系的存在,而以为他确实是红的,一定是红的,那就不能理解他的真相。他的形成如此,由根、境、识等的关系而现前;因为无明所覆,所以觉得他确实如此,不知红色是依缘存在而本无实性的。经中说︰“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名为无明。”无所有,是诸法的毕竟空性;如是有,是毕竟空性中的缘起幻有。缘起幻有,是无所有而毕竟性空的,所以又说如是无所有。但愚夫为无明蒙蔽,不能了知,在此无明(自性见)的心境上,非实似实,成为世俗谛。圣人破除了无知的无明,通达此如是有的缘起是无所有的性空;此性空才是一切法的本性,所以名为胜义。世俗幻相,虽可以名为世俗谛,但也有世俗而非谛的。如上帝、梵、我、梵天,这不特真实中没有,就是世俗中也是没有的。又如挤眼见到外物的跃动,坐汽车见树木的奔驰,乘轮船见两岸的推移,不是世俗所共同的,所以就世俗说也不能说是真实的;不可以名为世俗谛。世人对于一切因果缘起如幻法,不知他是虚妄,总以为他是真实。就是科、哲学者,虽能知道部分的虚妄法,但在最后,总要有点真实──物质、精神、理性、神,做垫脚物,否则就不能成立世间的一切。这是众生共同的自性见。佛陀说法,成立缘起,就在此缘起中破除自性见;破除自性见,才能真见缘起的真相,解脱一切。因众生的根性不同,佛说法的方便也不同︰为根性未熟的众生(下士),说布施、持戒、禅定、生天法,使他得世间的胜利;这是但说世俗谛的法。为利根而能解脱的(中士),说四谛缘起法,使他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根性稍钝的,但能渐渐而入。如有大利根人(上士),直解缘起法的毕竟空性,直从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入毕竟空,证得涅槃。所以世俗中说有我,胜义中就说无我;世俗中说一切名相分别,胜义中就说离一切名相分别。其实,这是相顺而不是相违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以及戒、定、慧等圣道,从他所现的如幻行相说,都是世俗的;若以无明执见而执为究竟真实,就是大错误。这些世俗幻相,如观无自性空,而证本性空寂,才是究竟真实。若以空为但遮世间妄执,此外别有真实不空的,这也同样的是大错误。所以,不知佛教纲宗的二谛,那就讲空不像空,说有不成有。
二谛又有两种︰(1)佛说这样是世俗谛,那样是第一义谛,这是以能诠能示的名言、意言,而以诠显为大用的,名教二谛。(2)佛说二谛,不是随便说的,是依凡圣心境,名言境及胜义理而说的;这佛所依的,是依二谛。古代三论学者,特分别这两种二谛,颇有精意。然重在依教二谛,显出他的依待性,即二谛而指归中道不二。
世俗不是谛,但圣者通达了第一义谛,还是见到世俗法的,不过不同凡夫所见吧了。《法华经》说︰“如来见于三界,不如三界所见。”所以,声闻行者得阿罗汉,大乘行者登八地以上,一方面见诸法性空,一方面也见到无自性的缘起。这缘起的世俗法,是非谛的,如我们见到空花水月,不是谛实一样。无自性的缘起,是性空缘起;缘起也就是性空。向来说,二谛有二︰(1)以凡圣分别,称情事二谛。凡情事为世俗谛,圣智事为第一义谛。(2)圣者也有二谛,称理事二谛,就是幻空二谛。缘起幻有是世俗谛,幻性本空是第一义谛。即世俗谛是胜义谛,即胜义谛是世俗谛,二谛无碍。双照二谛,到究竟圆满,就成一切种智了。清辩说︰世俗谛也是真实的。就世俗论世俗,确有他的实相;但不能说于胜义谛中,也有自相。这样,与第一义谛还不免有碍。应该是︰不但胜义谛空性离戏论,不能说世俗是实有;就是在世俗中,也还是无自性的缘起(圣者所见的)。无自性缘起的世俗,才能与缘起无自性的胜义无碍。
解脱生死,在通达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毕竟空性。凡常的世俗谛,是众生的生死事。就是戒、定、慧学,如见有自性,以为不空,也还是不能解脱生死的。这样,说第一义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世俗谛?这不知二谛有密切的关系。性空的所以为性空,是依世俗缘起而显示的;如不明因缘义,如何能成立无自性空?如没有缘起,空与什么都没有的邪见,就不能分别。不依世俗说法,不明业果生死事,怎么会有解脱?所以二谛有同等的重要。如“不能”“分别”这“二谛”相互的关系,那对“于”甚“深”的“佛法”,就“不”能“知”道他的“真实义”了。第一义是依世俗显示的,假使“不依世俗谛”开显,就“不”能“得”到“第一义”谛。修行观察,要依世俗谛;言说显示,也要依世俗谛。言语就是世俗;不依言语世俗,怎能使人知道第一义谛?佛说法的究竟目的,在使人通达空性,得第一义;所以要通达第一义,因为若“不得第一义”,就“不”能“得”到“涅槃”了。涅槃,是第一义谛的实证。涅槃与第一义二者,依空性说,没有差别的;约离一切虚妄颠倒而得解脱说,涅槃是果,胜义是境。胜义,不唯指最高无上的真胜义智,如但指无漏的胜义智,那就与世俗失却连络。所以,解说性空的言教,这是随顺胜义的言教;有漏的观慧,学观空性,这是随顺胜义的观慧。前者是文字般若,后者是观照般若。这二种,虽是世俗的,却随顺般若胜义,才能趣入真的实相般若──真胜义谛。如没有随顺胜义的文字般若,趣向胜义的观照般若,实相与世俗就脱节了。所以本文说,依世俗得胜义,依胜义得涅槃。因为如此,实相不二,而佛陀却以二谛开宗。如实有论者的偏执真实有,实在是不够理解佛法。
[参考资料] 《中论》〈观四谛品〉;《法华经文句》卷三(下);《法华经文句记》卷五(中);《法华玄义释签》卷六;《金刚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