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保志(418~514)
南朝神异僧。一作宝志。世称宝公或志公。金城人(陕西省南郑县。一说金陵人),俗姓朱。少即出家,入建康道林寺师事僧俭,修禅业。刘宋‧泰始(465~471)初年,常往来都邑。居处不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执一锡杖跣行街巷。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布帛一两匹。萧齐‧建元年间(479~482)稍显异迹,数日不食仍无饥容。时或赋诗,言如谶记,至后皆验。京土士庶无不归服。
时,齐武帝谓师惑众,收建康狱中。及至梁武帝即位,甚加崇礼,尝下诏曰︰“志公 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师自是多出入禁内。天监三年(504)六月,帝在重云殿讲说,师临其席,遽然起舞咏五言诗,亦讽国运。五年冬,奏令法云祈雨。十年四月亦作诗,预谶侯景之乱。尝授帝以祛除烦恼之法,且颇得贵族或官僚归信。
师现灵异化众四十余年,士女恭事者不计其数。高勾丽王亦闻其令誉,遣使赠绵帽。天监十三年冬在华林园佛堂中示寂,年九十七。敕钟山独龙阜,并于其墓侧建开善寺,陆倕撰墓志铭,琅邪王筠撰寺碑,谥“广济大师”。后唐庄宗加谥“妙觉大师”;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加号“道林真觉菩萨”;大中祥符五年(1012)赠号“道林真觉大师”;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赐号“慈应惠感大师”;元‧天历二年(1329)封“普济圣师菩萨”;清‧雍正十二年(1734)勒封“一际真密禅师”。相传著有《文字释训〉三十卷、《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大乘赞》十首等。后世且传说保志系十一面观音之化身云云。
[参考资料] 〈志公法师墓志铭〉(《宝华山志》卷七);《高僧传》卷三〈良耶舍传〉、卷十;《洛阳伽蓝记》卷四;《广弘明集》卷十九、卷二十九;《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牧田谛亮〈宝志和尚传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