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信(梵śraddhā)
指能令心澄净,对佛、菩萨、教法等不起疑心的精神作用。亦即信心、信仰。俱舍宗将之列为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立之为十一善心所之一。
日僧空海〈三昧耶戒序〉谓,为欲决定坚固无退失,故发信心,又说信心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信心向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如新译《华严经》卷十四云(大正10‧72b)︰“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又,《大智度论》卷一也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又说,若人心中有信清净,其人则能入佛法,若无信则不能入。因此信列居五根之首。所谓五根,即信、精进、念、定、慧。
在学佛的历程中,信心贯彻一切,依其次第,可分为三阶段,即(1)信可︰或称信忍。即由深刻的理解而起的净信,属信解位。(2)信求︰即由确立信解而精进修学,属解行位。(3)证信︰又作证净。即由实践而证得没有疑惑的净信成就。
关于信心的内容,《大乘起信论》说有四种信心,即信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信法有大利益、信僧能正修行而自利利他,此为大乘之一般性说法。另有解信、仰信之说。各宗派中,重视信心者,尤以净土法门为最,彼乃依《无量寿经》等经所说,强调对阿弥陀佛本愿的信心。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曾说机法二种信心,日本的净土真宗,更认为只有信心才能往生,故立“信心为本”之说。该宗始祖亲鸾即以“信”作为其教说的四纲目之一。
◎附一︰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五章第三节(摘录)
“信”(śraddhā),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没有重要性的。因为传统的,神的教说,才要求人对他的信仰。释尊从自觉而得解脱,应机说法,是诱发、引导,使听者也能有所觉悟,得到解脱,这是证知而不是信仰。所以佛说修持的圣道,如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都没有信的地位;一向是以“戒、定、慧”为道体的。如舍利弗(śāriputra)见到了马胜(Aśvajta)比丘,听他所说的“因缘偈”,就有所悟入,这里面是用不着信的。这一意义,表示得最明确的,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152c)说︰“尼犍若提子语质多罗长者言︰汝信沙门瞿昙得无觉无观三昧耶?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不以信故来也。(中略)质多罗长者语尼犍若提子︰我已(中略)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
质多罗(Citra)长者不是信仰瞿昙(Gautama)沙门──释尊有“无觉无观三昧”(即“无寻无伺三摩提”),而是自己证知了无觉无观三昧,能够常住在这样的三昧中。对长者来说,这不是信仰,信仰是没有用的。这充分表示了佛法的特性。
佛法重自证而不重信仰,但在佛法广大的传扬起来,出家弟子多了,也得到了国王、长者们的护持。那时的宗教界、社会大众,希求解脱,或希求现生与来生的福乐,饥渴似的仰望着释尊,希望从释尊而有所满足。这种对佛的敬仰、爱乐心,与一般宗教的信心,是有共同性的。“信”终于成为道品的内容,在精进、念、定、慧之上,加“信”而名为“五根”、“五力”。起先,这是对佛的信心,如说︰“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中略)“信”有一般宗教的信仰意味,也就有类似一般宗教的作用。在这方面,“随念”与“证净”,大致是相通的,现在也就总合来说。为什么要修“三随念”、“四证净”?(1)对于病者,主要是在家患病者的教导法,使病者依“随念”、“证净”而不致陷于忧苦,因为死了会生天的。(2)在旷野,在树下、空舍,“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可依三随念而除去恐怖。(3)听说佛要离去了,见不到佛了,心里惆怅不安,也可以念佛、法、僧。依念佛,念佛、法、僧,四证净,而不会忧苦恐怖不安,经中曾举一比喻,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五(大正2‧254c~255a)说︰“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伦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中略)如是诸商人︰汝等于旷野中有恐怖者,当念如来事、法事、僧事。”
这是从印度宗教神话而来的比喻。世间上,确有这一类的作用,如军队望见了主将的军旗,会勇敢作战。如军旗倒下(或拔去)而看不到了,就会惊慌而崩溃下来。念佛,念佛、法、僧,会感觉威德无比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宗教的神力加被,就是这样。所以信的应用于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证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转化。(中略)
将“信”引入佛法,摄受那些信行人,而终于要导入智慧的观察分别忍,才符合佛法的正义。
◎附二︰〈四信〉(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指《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信真如、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等四种信心。又称四种信心。“信真如”,谓相信诸佛之师、众行之源的真如,并乐念观察。“信佛宝”,谓信报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信法宝”,谓信行法有能除悭贪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信僧宝”,谓信登地以上大菩萨僧,能自利利他,故常乐亲近,求学如实之行。
此外,有信无行,则其信不坚;信若不坚,遇缘则散。故于此四信之外有五行,修之方能成四信。
(二)指闻《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的佛寿命之长远,而分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广为他说、深信观成等四品,此为天台家所说。对灭后五品而言,此四品又称现在四信。“一念信解”,谓闻佛寿命长远,信解三千诸法,法尔无作,法界一如。“略解言趣”,谓进而对他人略加说述。“广为他说”,谓更为他人广说。“深信观成”,谓修观想行。此中,初二品是闻慧位,第三品是思慧位,第四品是修慧位。
(三)指《维摩经》中所说的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之四不坏信。又作四不坏净。
◎附三︰《成唯识论》卷六(摘录)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若令心净,惭等何别?心俱净法,为难亦然。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参考资料]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旧译《华严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一;《杂阿含经》卷三十;昙鸾《往生论注》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