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修习次第(梵Bhāvanākrama)
书名。印度后期中观派学者莲华戒的著作。莲华戒在西藏桑耶寺宗论(794)时,破斥中国的禅僧摩诃衍,本书即为其对摩诃衍之说所作的强力的批判。是研究桑耶寺宗论思想的资料。全书分为三编,主要论述慈悲心、菩提心与实践(方便、知)。西藏是以手抄的方式传承本书,其中,初编曾由施护汉译为《广释菩提心论》。初编与后编的梵本曾刊行出版。敦煌文献中的初编,与《西藏大藏经》所收者不同,是旧译写本。戴密微(P. De-mie/ville)着、耿升译的《吐蕃僧诤记》附录,有《修习次第》第一部与第三部的翻译。其中之第三部,为欧洲著名佛教学者拉莫特(E/.Lamotte)神父自藏文译为法文,我国学者耿升再依法文译为中文。此下所摘录之译文,即为其中之一部份。
◎附︰《修习次第》第三部(摘录)
第一部分︰止和观
(1)止和观之性质
对接受大乘佛教经典的信徒来说,修习次第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世尊说,菩萨的静心之道是无边无际的;然而,因为止和观二者包含了一切静心之法,所以这里提出的将是和止观相关联的入门之道。世尊说︰当某一生灵信奉止观之论时,他将可以摆脱其心理上烦恼之镣铐,摆脱其本身特点之束缚。同样,当某一生灵为了冲破一切障碍,就必须信奉止观。借助止之力,观念就如同避风处之明灯永不离其体;借助观之力,再考虑到符合事物客观之现实,真正的智慧之光芒就如同旭日东升,而一切障碍亦将随之一扫而光。
(2)止观之实体
正因为这样,世尊才通过瑜伽行者提出四个观点要考虑︰{1}无想念之反映,{2}加杂心想之反映,{3}终点,{4}事业之成功(参看《解深密经》第八卷。止和观是菩萨加行的两个主要特征。获得终点本身便是来自止观的途径︰菩萨直观所感觉到的终点,是个体之不存在和外界之不存在。菩萨之观要经历十洲之地,自始至终把精力集中于终点之上,其止观也就进一步洁净,而每洁净一步,又标志自身的一次激变。当止观之念完央瑙现,菩萨便到达终点,此终点并非别的而是佛陀之状。具体内容可参看E. 奥贝米莱《般若波罗蜜多经教义》)。
①无想念之反映︰这是说被止发觉时一切法之反映,佛陀之颜色等。这些反映说的是“无想念”,因为关系到本身真实价值之精神概念是贫乏的;然而这又是一些“反映”,因为止承认并发现了法的反映,就如同已经看到并抓住了这些反映一样。
②当瑜伽行者试图懂得这些反映之真实价值时,便开始用观解释这些反映,这样,出于臆想,发现实体的观之幻相就出现了,也就具有了“加杂心想”之反映。
③认识了这些反映的性质,瑜伽行者便根据各自的性质得到了所有法。当瑜伽行者知道,这些反映自身独立产生时,关系到“我”的不纯洁之处及其他特征则表现于“他”身。当瑜伽行者认识到具有终点特征之真正性质时,他便达到了这个终点,而且在第一块地上,他感觉到了这个终点。
④随后,如同服用了仙草妙丹,酒效渐发一样,在观道中的其他地方,在不断洁净(罪过)的过程中,瑜伽行者的个性也就逐渐得到革新。而当他排除各式各样障碍,大功告成时,他得到的唯一之物是认识了佛陀。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这一切说明︰瑜伽行者信奉止观,懂得了终点,成功地完成了以排除各种障碍为特征的事业。这就是佛陀之状况。所以说,欲得到佛陀之状况者,就必须信奉止观之说,不信奉止观之说者,就不懂得终点,也就不会有其事业之成功。
世尊在《圣宝云经》等著作中确定了止观之特征,他说︰“若住无记即勤观察惟记正念。”
第二部分︰修习次第
(1)修习的前序
为了把纯洁之品德用于止观,给众生以慈悲之情,为菩萨作出决断,瑜伽行者必须修习听、修习心、修习观。
在修习观之前,瑜伽行者做完大解小净,完成一切所要做的事情,随后便置身于一个安静舒适之处,无声无扰,决定让众生置于其道场之中。他对一切有罪之徒均表现出极大的慈悲,用其五体向位于十域之佛陀和菩萨深表敬仰,将佛陀和菩萨之身躯画卷供养于身前或身旁,对佛陀和菩萨之功德深表颂扬;他忏悔自身之过错,颂扬一切造世主之功德;他以优雅舒适之姿态端坐,(中略)双腿交叉或半交叉;双目注视鼻尖,既不圆睁也不紧闭;身躯直坐,既不歪斜也不过于硬直;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然后,他放平双肩,头部一动不动,既不高抬也不低垂;他固定鼻之位置,两眼凝视;稳住唇齿,舌尖紧抵;呼吸均匀,不停止、不加速、不冲动,而是保持其自然节奏。
(2)止的第一道修习
从开始起,瑜伽行者便信奉止,把自己之心集中于如来佛之形体,如同他已看到或感觉到一样。随着观之深入,如来佛之形体似金水闪光,加以各式各样之装饰,正在轮咒之中,千方百计造福于众生。想到如来佛的如此之美德,瑜伽行者便排除其分心和杂念,静坐养心,任凭如来佛躯体之光辉照耀,就好像如来佛之躯体就在眼前。
(3)观的第一道修习
随后,瑜伽行者思念如来佛的来临和离去,进行观的修习。他这样推断︰如来佛的躯体来去无踪,乃本性之虚幻,是无“我”之反映。同样,一切法也是本性之虚幻,如同感官之反映,来去无踪,亦无实体之存在。
(4)止的第二道修习
如此推断之后,瑜伽行者便端坐在那里,既无概念,也无推理,以独特之神态,将实体进入观道之中。这一修习方法局限于《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之中,其本性的具体细节,亦包括在同一经卷之内。不论法之外观有多少种,瑜伽行者总是把自己之心集中在同一外观,消除分心,平息呼吸,以达到止。
(5)观的第二道修习
同样,法可细分为两种︰有形法和无形法。有形法包括在物质体中而无形法则是感觉中之结合体,即来自意识、变幻和感官之形体。然而,某些愚蠢之徒,只信仰存在,思想混乱,迷误在转生途中。为了消除这些蠢人之谬误,瑜伽行者对他们寄予极大的慈悲之情。当止实现之后,瑜伽行者便开始进行观,以理解实体。观是一种正确之分解方法,因为观不相信个体之存在,也不相信法之存在。人之个体所以是存在的,主要是因为一切结合体是“无我”的;法之不存在则表明,一切法就如同妖术一样。
(a)补特伽罗的产生
首先,瑜伽行者必须用如下方法体察一切问题︰除去色和其他结合体之外,人体是不存在的,因为这是物质等的自身表现,而“我”的观念产生于该物质之中。同样,人体也不享有物质结合体之本性。因为当人体孕于他人而成为不息的并具有特性时,这种色则是无常的、多性的。而且也不能说,人体是结合体的同一物,或者说是和结合体不同的,因为实际存在之状况是不能分离的。
(b)法之产生
当瑜伽行者清楚地懂得,“我”和“我的”等世俗观念只不过是一些谎言和错觉时,他便尽力要弄明白法之不存在,并自问有形法是否存在,是否是除了思想之外以胜义的方式存在,还是思想本身表现为物质,这些法和梦乃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当观进入物质之极细尘,并一部分一部分地作了最终解析时,瑜伽行者便什么也看不见了,从而消除了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三界不存在于别处,而只存在于生灵的臆想之中。《楞伽经》说︰一有形物化为细尘不能被认为是物质;但是由于错觉,唯有思想之实体不包括在其中。(中略)
瑜伽行者自言自语道︰由于对不存在物质之错误信念,在无限的时间里,对蠢人来说,思想就如同一个外界物质,而事实上这一物质完全是梦中之物,因此,三界只能是思想本身。
(c)臆想
这样一来,瑜伽行者开始如此认识问题︰一切被称之为法的东西只不过是思想而已。对一切法的性质作了这种解析之后,瑜伽行者便认识到,应该解析观念的性质了。他这样推断︰从胜义之观看,观念也如同妖幻,自己不能产生。一旦错误地抓住色的各方面时,而实际上观念本身又是以各种形式自我表现,那末除去迷误的本性之外,观念则不复存在,难道这个观念比这个物质会有更大的价值吗?同样,不同性的物质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除了物质之外,不存在的观念之性质也同样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多种多样的。在观念产生之际,不是来自某一地方,而在观念消失之际,也无消失之处。从胜义观点来看,观念不可能产生于自身,也不可能产生于他身,更不可能同时产生于自身和他身之中(见《杂阿含》第二卷;《经部》注释)。所以说,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幻觉。和观念一样,所有的法同样是一个幻觉,因此结论只能是︰法是不会产生的。
(d)无特征之物
当瑜伽行者作观念解析时,看不到自身之性质,同样也看不到一切有形体的性质,观念出现于这些有形体上,而这些有形体的本性又是世俗臆想出来的。也许,当瑜伽行者习惯地看见这些有形体的本性时,而他又理解为一切有形体均是臆想之物,就如同香蕉树干都是空心之体一样。这样,瑜伽行者就回避了自己的臆想。从得到存在的概念时起,他便拥有了无发展、无特征之瑜伽。《圣宝云经》中说︰从前进中解脱出来,便尽其力对虚幻进行其观。透过对虚幻之观,寻找一切依据之本性,在那里,思想既存在而又互为补充,然而瑜伽行者却发现一切均为空无。随后,瑜伽行者想到思想本身,亦是空幻。从思维而来的这样那样的感想,瑜伽行者也寻其本性,而且也是空幻之感。这样明理一切之后,瑜伽行者便进入无任何特征之由迦。如此说来,无论是谁,只要不是这样看见的一切,就不能进入无特征之由迦。当用这样的方法看见法的本性时,就不会认为所看不到的东西是“存在的”。但又不能认为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存在的观念也不总是出现在思维之中的。如果看到一个这样那样的有形体,为了拔除它,就应该认为它是“不存在的”。最后,当判断由迦的智慧时,再没有任何有形体出现,为了再次拔除这一乌有之感,应该认为它是“不存在的”(瑜伽行者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看见还是没有看见什么东西;他用胜义观否定其相对观所见之物,他肯定万物之存在,但又不能把虚无之物实体化,并把虚无之物化为实物。众所周知,虚无之物在其被使用之后将被抛弃,就如同过河后被抛弃一木筏,病愈后一药品,取其宝后的一条蛇,佛陀声称曲解虚无之物者,即胜义论者是不可救药的。)如同一切概念均包括存在与不存在双重概念一样,任何其它的概念再不会产生,因为如果外境不存在,内心亦不存在。
在这样的条件下,瑜伽行者进入不动不想之境,再不依附于物质等;而因为具有了般若,一切有形体之本性则是不存在的,他处于最高智慧之禅定之中。这样,瑜伽行者便进入我法二空之境,因为所见之物和所妄想之物之间并无差异,通过自生精神之自然进程,不需要做什么努力,瑜伽行者便明澈这一实体,并身居其中。
(6)达到“止观”之分心、冲动及其他障碍
这样坐定之后,思维过程便再也不应被搅扰。
如果沉思偶遇外界某物之干扰而出现分心,瑜伽行者就要考虑此物之本性,并制止其分心,重新聚其神。当沉思中遇到某种不顺心之事,瑜伽行者就要考虑这一沉思之好处,尽力对其有喜爱之心,并想到分心之害处,尽其力而镇静平息之。
一旦由于自身的颓唐和麻木之痛苦在其行动中造成意识朦胧,沉思出现分心或将要出现分心,瑜伽行者就要想一些惬意之物,比如佛之颜色或观珊若等,从而使分心平息,全神贯注依附于实体。
当瑜伽行者生来为一盲人,一个落入黑暗之深渊的人,或者是一个双目紧闭的人,无法清晰地掌握实体,则是由于分心和无“观”所致。在某些情况下,当瑜伽行者对其过去曾享受某实物有所怀念,而沉思出现冲动或即将出现冲动时,他就要想某一非持续之物,以抵销冲动,使之平息,并让其沉思毫不费力地回到实体上来。
当其思维如同翻腾之火焰或如同好动之顽猴一样难以平静,是因为冲动和止的原因。
但是,当排除了一切分心和冲动,思维以发自内心的协调方式而进行,则心底明亮,瑜伽行者停止其克制的努力,不动声色地端坐,因为这时他已达到进入止观之途径。
在观的进程中,当般若占据优势,止的力量消减,思维冲动,犹如大风中之灯光,实体则无法看清,正是在这个时候信奉止。如果止占据优势,好似进入沉睡之状,而实体也不能很好地感觉到,那么就要行使般若之力。但是,止观两者,犹如套在一起的两头公牛,步调一致,并驾齐驱时,瑜伽行者则要在其身躯和思维没有痛苦的情况下,尽量长久地静止端坐,纹丝不动。
同时,聚神时经常出现六毒︰{1}懒惰,{2}忘记实体,{3}分心,{4}冲动,{5}无力,{6}尽力。为了冲消这六大欠缺,应该采取八种相反的行︰{1}信念,{2}热情,{3}尽心,{4}满意,{5}记忆,{6}注意力,{7}思考,{8}无动于衷。
前四种“行”可抵销懒惰。事实上,通过聚精会神中的信念或坚信,瑜伽行者便可以得到聚精会神的愿望。有了这一愿望,他便可以增长毅力。以毅力为基础,他便在“行”上具有了肉体的和精神的才干。随后,因为肉体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懒惰便随之被排除。这样一来,懒惰被信念所拔除。因此,应该进行这四种“行”。
记忆可以冲消对实体的忘记。
注意力可以抵销分心和冲动。
当冲动和分心处于平息的时候,无力便成了一大欠缺,应通过思考而抵销之。
然而,当冲动和分心平息之后,沉思进展平静,尽力便成为欠缺,而应该用无动于衷去抵销。
当沉思已经集中,如果再尽力做这样那样的努力,沉思将会受到分心的影响;但是当沉思不集中,而又不尽力做出努力,沉思如同盲人一样受到分心,因为观没有成功。从此刻起,排除萎靡不振之情绪,平息冲动之心情,当观稳定之后,应做到无动于衷。这样一来,如果瑜伽行者乐意,便可以不做任何行,而对实体进入观道之中。
(7)聚精会神之中的精神休息
当其肉体和心感到疲倦,瑜伽行者不时地想到整个世界,并觉得整个世界如同“幻”,如同梦境,如同水中之月,如同眼花撩乱之状。《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中说︰透过出世间之知识,宇宙间一切法均是相似的,而后来的知识则认为一切法就犹如虚幻之物或犹如阳焰楼。把一切创世之物看做一种虚幻,瑜伽行者对众生产生极大的慈悲之心,自语道︰庸才之民,不懂深奥之法,将自始安静之法归因于存在等,在其谬误之中,夹杂各种业和嗜好,其结果是,迷误在轮回途中;因此,我应该千方百计把迷误之众生引导到深奥之法中。同样,休息之后,瑜伽行者重新进入到沉思之中,这时再没有任何法出现,而如果其精神仍有厌倦,他可以重新休息,以达到再次进入观道之目的。瑜伽行者进行这一系列修习,按其所能,可长达一个时辰,一个半时辰或三个时辰。
(8)脱离沉思
(a)最后,当瑜伽行者想脱离三昧,他应该交叉双腿,自言自语道︰从胜义之观来看,尽管这些法没有降生,然而如同在虚幻之中,根据各种复杂的原因和条件,形形色色的惬意之物和非惬意之物实际上已经产生。这样做,瑜伽行者可避开化为乌有之观念。但他也不会地入极端的武断非难之泥淖,因为当他以般若之光检验万物时,他什么也看不到,他尽力避开一切极端空虚之念和武断非难之观。
某些没有般若目光之人和某些理智不清之徒,相信“我”之存在,做出各种“业”︰他们迷误于轮回之途中。
也有一些人,虽有轮回之机,但缺乏极大的慈悲之情,没有把恩赐完善地造福于众生,而只考虑自己本身之自抑︰因为不具备得救之秘诀,他们只能落入声闻和缘觉的灵感之中。
最后还有一些人,一方面认为一切本性之不存在,在其极大的慈悲之心中,又决心保证超度一切造世之物。这些人和那些不被自己的魔术表演所欺骗的魔术师一样,他们的精神丝毫不受普天下虚幻论之扰乱,自信拥有巨大的才干和知识︰这些人到达如来佛之地,用各种形式求得轮回,以保证造福于一切世物。这些人用其知识之力,排除一切嗜好,铲除轮回;但因为对众生具有了巨大无限的才能,他们也不会落入涅槃︰他们成为众生之恩主。况且,因为他们行善造福于众生,意欲得到无余涅槃,他们应该永远致力于实现其具备才干和知识的条件。《如来不可思议经》说︰“若修智行,能为一切有情善说法要,令生喜悦。世尊,是故诸菩萨摩诃萨,福仿智行二应和合。”《圣如来诞生经》同样写道︰如来之降生有千万条道理。为什么呢?噢,最胜子,众如来是由于千千万万有效之道才得以实现。是哪些呢?其中一条有效之道便是他一点也不满足于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无限才干。最后,《维摩诘所问经》之中也写道︰如来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诸世间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数众行已除。
(b)做完这一切之后,瑜伽行者慢慢抬起交叉之双腿,向位居十方之佛陀和菩萨致以敬意,向众佛陀和菩萨上供并颂诗,决心永远遵循崇高神圣之信念。就这样,瑜伽行者具备了“空”和慈悲等五体之实体,然后将尽力得到各种才能──恩赐等──从而到达最高之灵感。
[参考资料] 梶山雄一(等)着‧李世杰译《中观思想》第六章;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