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修多罗(梵sūtra,巴sutta)
此词主要有三义︰其一指经律论三藏中之经藏,或经藏所包含的佛经。其二是指原始佛经(《四阿含》或《五尼柯耶》)十二种类别(十二部经)中之一种,是散文体(长行)佛经。其三是指大乘佛经。
“修多罗”之音译又作修□路、素呾缆;意译线、条、綖、教条,或译为经、契经、直说、圣教、法本、善语教。兹依佛典所载,对此词之词义及内涵,略述如次︰
《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谓修多罗有五义(大正28‧931c)︰“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法华玄义》卷八(上)举有翻、无翻两说。无翻说,依前记之五义;有翻说,在经、契、法本、线、善语教的五译中,以“经”为正译。
对于此词之主要意涵,一般常作贯穿、摄持二义解释,《佛地经论》卷一云(大正26‧291b)︰“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加以广说,云(大正45‧273a)︰“犹綖贯花如经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不散流恶趣,义理由教贯,不散失隐没,是故圣教名为契经。”
慧远(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则认为修多罗除了有贯穿、摄持二义之外,另有常恒之义(大正37‧92a)︰“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揩,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开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
又,《大乘义章》卷一分别修多罗为总、别、略三者,然最为广泛通行者,为下述三种︰
(1)十二部经之一︰简别于祇夜、伽陀、尼陀那等,即经中直说的长行(散文)。《杂集论》卷十一云(大正31‧743b)︰“以长行缀绢略说所应说义。”然无问自说、未曾有法、授记、本生、譬喻等虽是长行,并不包括在修多罗之内。此为《大乘义章》的“别修多罗”。又,十二部中初略标举一切通名时,为“略修多罗”。
(2)与律藏、论藏同为三藏之一︰指全部的十二部经,或指十二部经中除了论议以外的其余十一部。相当于《大乘义章》所说的“总修多罗”。亦即结集三藏时,阿难所诵出的经藏。另据《大智度论》等的主张,也包括佛以外诸天所说的法。
(3)指经律论三藏以外的大乘经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云(大正25‧306c)︰“出三藏外亦有诸经,皆名修多罗。”卷一百云(大正25‧756b)︰“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两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又,据卷二〈三藏内外经〉、卷四〈摩诃衍经〉等文所述,大乘诸经是在三藏之外。三藏,即小乘三藏。《往生论注》卷上解《往生论》中“我依修多罗”之义,谓(大正40‧827c)︰“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此谓三藏中的修多罗乃阿难所诵,而大乘经典则是另外结集。
[参考资料]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