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修法
密教用语。指依仪轨而修习各种密法。在密教相关经典中,大多载有供养法(即仪轨)及其作法。依其目的而有息灾、增益、敬爱、调伏(降伏)等四种行法,或加钩召为五种行法。此外,也有依道场的铺设而分为一坛法、两坛法、五坛法;或依从事的人数分为大法、中法、小法;以及依性质所分的秘法、普通法等区别。行者须口唱真言,手结印契,心观本尊,而且,行者的三密须观想与本尊的三密相合。其次第区别,东密有金刚界立、胎藏界立、十八道立、别行立、如意宝珠立等名称。而藏传佛教则另有无上瑜伽法门,为东、台二密所无。
藏传佛教所修的法门,依各派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密法仪轨,可参阅《密乘法海》书中之所载。至于日本东密、台密两家的大法与准大法则略如下列︰
┌大法─孔雀经法、仁王经法、请雨经法
东寺┤
└准大法─如法爱染法、如法尊胜法、大北斗法、普贤延命法
┌大法─炽盛光法、七佛药师法、普贤延命法、大安镇法
山门┤
└准大法─法华法、六字河临法、如法北斗法、如法佛眼法
┌大法─尊星法、法华法
寺门┤
└准大法─大北斗法
◎附︰〈修法坛〉(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修法坛,修法所用的坛。坛是梵语曼荼罗(maṇḍala)之译。即修法时,安置佛像或三昧耶形,以及配备供物与供具的坛。印度专用土坛,并依照七日作坛法而建制。有大坛、护摩坛、小坛之别。大坛为修法本尊的主坛。护摩坛是安置火炉、修火供的坛。小坛是用于灌顶的别坛。
关于大坛,《陀罗尼集经》卷十二云(大正18‧886b)︰
“若作大坛,如前结界,四角竖标。标记已竟,唤人掘地出其恶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发炭灰瓦砾礓石树根草木糠等恶物。尽诸恶物到好实地,然后将好土来。发底一度,以香水泼一度。着土,即用杵筑,筑令平满,必须坚硬,若得基高最为第一。”
《陀罗尼集经》卷三记述般若坛法的画法云(大正18‧808a)︰“其坛中心安释迦牟尼佛华座,座上安像。其座东面复安华座,座上安般若波罗蜜身,左手把经。其坛北方复安华座,座上安大梵天,左手把君迟。南方安华座,座上安帝释天,右手把跋折罗。中心着一香炉水罐,四角各一香炉水罐,五枚水罐内各盛净水五谷七宝,并以柏叶梨枝塞口,于上各以生绢三尺而系束之,种种果食及上好果一十二盘,灯十六盏。”
关于坛的形状,随四种修法而各有不同,如《大日经》卷七〈持诵法则品〉,及《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所说,息灾法当用圆坛,增益法当用方坛,降伏法当用三角坛,摄召敬爱法当用莲花坛。又坛的广量不一定,有种种。据《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修行仪轨品〉所述,坛的广狭大小有三千五百种。最大的是一千由旬,其次是五百由旬、一百五十由旬、十由旬等,最小的是掌中爪甲之量。《供养仪式》说最大的是三十六肘,其次是二十八肘、十六肘、八肘、六肘、四肘,极小的是二肘。《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下〈大灌顶曼荼罗品〉说是方八肘,或十二肘,或三十八肘,若为众生而造的是四肘或七肘等;以此可知其大小不同。
在日本,相传最澄初依七日作坛法建立土坛,但后来不设土坛。在东密,由于空海请来木坛,因此尔后专用木坛。又,大坛一般是用增益法的方形坛,有华形坛、箱坛、牙形坛等类别。华形坛指坛的四面刻莲华;箱坛指单作四角,其状似箱;牙形坛是在坛的下部附上延曲于外面的足。就中,华形坛的四面各刻八叶二重的莲华,其上下区间附五色线。向上的八叶二重表慧门十六大菩萨,向下垂的八叶二重表定门十六大菩萨。华叶向上是上求菩提之义,下垂是下化众生之义,五色线表五智。意即四方四智各具足五智三十七智。
其次护摩坛,指修护摩法时用的坛,也依照七日作坛法建制。即在大坛的中央或一边穿火炉,其炉形由于增益等四种修法而有方圆等不同。《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云(大正18‧11b)︰
“如是令弟子,远离于诸过,作寂然护摩,摩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于漫荼罗中,作无疑虑心,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坛,四节为周界,中表金刚印。师位之右方,护摩具支分,学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
《陀罗尼集经》卷一云(大正18‧792a)︰
“七日作法,至第四日种种饮食果子供养,西门安净宝火炉,烧于净柴,至心奉请释迦文佛,于火炉中坐莲华上,当取乳酪酥蜜饮食果子胡麻人油等,咒三七遍,各取少许,咒一遍一掷火中。”
又如在急需治病时,可不依七日作坛法,而只采用《唯略仪》所说,以洒水建坛,称之为水坛。《陀罗尼集经》卷二云(大正18‧796b)︰“若知有鬼病者,作四肘水坛,中心着火炉,烧柏树枝,数数诵咒即差。”同书卷十二又云(大正18‧886b)︰
“若忏悔坛及治病坛皆作水坛,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长短随其咒师臂肘长短以为量数,其地皆须方面齐等。若作水坛,亦不须择日月时节,其地随得,净处即作,平正地面,即须香[泥/土]涂其地上,即成坛法,仍须四角竖标为记。”
小坛,指用于灌顶或供神之别坛。就中,用于灌顶的称为灌顶坛,又依令登正觉之意而称正觉坛,《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云(大正18‧11c)︰“师作第二坛,对中漫荼罗,图画于外界,相距二肘量,四方正均等,内向开一门,安四执金刚,居其四维外。”《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四云(大正18‧251a)︰
“其灌顶坛应在大坛帝释天方门外,下至二肘,画粉作。四方正等,面开一门,于四隅内画执跋折啰像。自在天方名住无戏论,火天方角名虚空无垢,罗刹方名清净眼,风天方名持种种绮丽衣,中央画大莲华,其花八叶,台蕊具足,花外周围画月轮相,光芒外出,正方四叶画四菩萨,各乘昔愿殊胜力者。帝释方叶名陀罗尼自在王,琰罗方名发正念,龙方名乐利众生,夜叉方名大悲者。四隅叶上画四使者,自在天方名修转胜行,火天方名能满愿者,罗刹方名无染着,风天方名胜解脱。于花台上想有婀字,于婀字上想一圆点,余供养幡花庄严,一如大坛法式。应作是念︰我今为某甲善男子灌顶。”
在日本,通常胎藏界法是在道场东南隅安灌顶坛,金刚界法则安在西北隅,置椅子或礼盘作为阿阇梨之座,又于坛前中央敷座为受者之座,座上画八叶莲华,四隅画小莲华。又,《诸佛集会陀罗尼经》说修寿命经法时,设二种小坛。其文云(大正21‧859c)︰“其坛上作二十一小坛,其一处中名如来坛,余二十坛名金刚王坛,又于坛外作四小坛,名四天王坛。”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七〈持诵法则品〉;《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卷上;《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陈健民《曲肱斋全集》;《梅尾祥云全集》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