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修行


  意谓受持教法而躬行实践。梵语bhāvanā,译为“修习”,其意与此略同。《金光明经》卷一〈忏悔品〉云(大正16‧337c)︰“远离十恶,修行十善,安止十住。”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八叙述菩萨的十种修行法,即恭敬尊重诸善知识修行法、常为诸天之所觉悟修行法、于诸佛所常怀惭愧修行法、哀愍众生不舍生死修行法、事必究竟心无变动修行法、专念随逐发大乘心诸菩萨众精勤修学修行法、远离邪见勤求正道修行法、摧破众魔及烦恼业修行法、知诸众生根性胜劣而为说法住佛地修行法、安住无边广大法界除灭烦恼令身清净修行法。
  广义的修行,相当于“信解行证”中的行;狭义的修行指依各宗派的法门而修习。就难易程度而言,修行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分。就正直、方便来分,有中道正行与方便道之异。就修行内容言,有修福、修慧之别。如依宗派分类,又有修密、修禅、修净土、修华严、修天台……等多种。此外,同一宗派之内,所修法门也有种种殊异。
  ◎附一︰〈修习〉(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修习(梵bhāvanā,巴bhāvanā,藏sgom-pa),谓熏习各种行法,以证成圣果。《杂阿含经》卷三云(大正2‧18a)︰“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云(大正32‧359a)︰“现见,身业虽念念灭,以修习故有异技能。随修习久转转便易。口业亦尔,随所习学转增调利,坚固易忆。如读诵等。当知意业虽念念灭,亦可修习。如火能变生,水能决石,风能吹物。如是念念灭法皆有集力。”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云(大正31‧228c)︰“修习力者,心缘此法作观行,令心与法和合成一。犹如水乳,亦如熏衣,是名为修。”《俱舍论》卷十八云(大正29‧97c)︰“修名何义?谓熏习心以定地善,于心相续,极能熏习令成德类,如花熏苣□,是故独名修。”
  有关修习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有二说,一将修习之法分为得修、习修、对治修、除遣修四种,或加防护修、分别修而另成六种之说。《菩萨地持经》卷八〈翼品〉则分为决定修、专心修、常修、无罪修等四种,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八、《俱舍论》卷二十七,则分为长时修、无间修、恭敬修、无余修等四种,而陈译《摄大乘论》卷中分之为加行方法修、信乐修、思惟修、方便胜智修、利益他事修等五种,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九分为十二种,即显示修、损减修、治成修、后行修、相应修、胜修、上上修、初际修、中际修、后际修、有上修、无上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将依止任持修、依止作意修、依止意乐修、依止方便修、依止自在修等五修详细分别,共有二十种修。
  ◎附二︰〈四修〉(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一)修行佛道的四种型态︰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俱舍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9‧141b)︰
  “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
  《顺正理论》卷七十五、《显宗论》卷三十六等所说,与此全同。旧译《俱舍释论》卷二十名之为(1)一切福德智慧皆数习行,(2)长时行,(3)无间行,(4)尊重行。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等也有论述。
  总而言之,无余修指修一切行业无遗余;长时修是修三无数劫,了无倦怠;无间修指修行相续无间断;尊重修指恭敬尊重所学三宝。至于其次第,《俱舍论》等以无余修为第一;《摄大乘论释》以长时修为首;《探玄记》复作别种罗列。
  (二)往生净土的四种修行轨范︰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语出善导《往生礼赞》。此说虽源于上述之《俱舍论》等书,但意义全然不同,故实为善导之创见。后世遂称《俱舍论》等所说为圣道门之四修,善导所说为净土门之四修。
  此中,恭敬修,谓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无余修,谓专称彼佛名号,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无间修,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间断,又不以贪瞋烦恼致令间断,随念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令清净。亦名无间修。长时修,谓毕命为期,誓不终止。
  (三)修行六度的四种方法︰即决定修、专心修、常修、无罪修。语出《菩萨地持经》卷八〈翼品〉等。决定修,谓决定修习其业;专心修,谓专心修习其业;常修,谓一切时修习其业;无罪修,谓远离烦恼罪垢而修其业。修六波罗蜜皆各有此四修。此等总为四种善修业,与巧便、摄迅生、回向三者共为菩萨成道之要道。同经卷十〈建立品〉以此为三十二相之成因,谓决定修得足下平安相;专心修得足下千辐轮相、手足网缦相等九相;常修得纤长指相五相;无罪修得其他相。
  (四)修行的四种不同方式︰即得修、习修、除去修(除遣修)、对治修。语出《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卷一二三等。其中,《大毗婆沙论》卷一0五云(大正27‧545a)︰“得修、习修,谓一切善有为法,对治修、除遣修,谓一切有漏法。”《杂集论》卷九详论之,首先仅略说四修,后依四正断、道之生起,以及具四种对治等为说。
  综言之,得修,谓作意修习未生之善以令之生起。习修,谓作意修习已生之善法以令坚住不忘。对治修,谓作意修习厌患等诸对治法门,以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除遣修,谓作意修习以令已生之不善法永断。
  ◎附三︰〈三生六十劫〉(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三生六十劫,指声闻乘修行所须的时间。即声闻乘者观四谛十六行相,断尽三界之烦恼,证阿罗汉果,其极速者只经三生,极迟者则须经六十劫始成。《大毗婆沙论》卷一0一谓(大正27‧525b)︰
  “依狭小道而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狭小道者,谓若极速第一生中种善根,第二生中令成熟,第三生中得解脱,余不决定,依广大道而得解脱,名不时解脱。广大道者,谓若极迟声闻乘,经六十劫而得解脱。”
  据《俱舍论》卷二十三所载,声闻乘者在初生积集五停心及总别念住等资粮;在第二生依未至定,起顺决择分之慧;在第三生依根本定,再起顺决择分之慧,以入见道。但《顺正理论》卷六十一谓,初生植顺解脱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又,关于“三生”之语义,《法华经玄赞要集》卷二十一揭出三说,即(1)经三次父母所生身;(2)经往返人天三次;(3)经三次佛世。
  此外,对于“极速者”与“极迟者”之间,究以何者为利根,诸家所说亦有不同。《五教章通路记》卷四十一谓速疾证圣果者为利,迟证圣果者为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所说同此。但《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谓(大正41‧350b)︰“佛时长,故其根最利。声闻三生,独觉四生,非要利根亦通钝根。若极利者,要经六十,要经百劫。”《华严五教章》卷二、《法华经玄赞要集》亦谓堪耐多时修行者为利根;不经多时而速获解脱者为钝根。
  ◎附四︰〈助正兼行〉(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助正兼行,谓兼修助、正二行。又称正助合行、正助双行、正助兼修。即为助成主要正行而兼修余诸行之意。《大智度论》卷九十八云(大正25‧741b)︰“五波罗蜜为助般若波罗蜜法,助法中檀波罗蜜为首。”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九云(大正31‧220c)︰
  “若菩萨于一一波罗蜜修加行,余波罗蜜皆助成此一,如诸菩萨正行施时,守护身口,离七支恶,即持正语正业正命戒,由此戒故施得成就,故戒能成施。(中略)若菩萨正行施时,由了别因果、不着三轮故般若能成施,是名余波罗蜜助成一波罗蜜。”
  以上所述皆谓六波罗蜜行有助正之别。
  又,《摩诃止观》卷四(上)说观心法,以十乘观法为所助,以二十五方便为能助法,文云(大正46‧35c)︰
  “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中略)圆教以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真犹遥,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近方便。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复论远近,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横竖该罗十观具足成观行位,能发真似,名近方便。”
  《天台四教仪》云(大正46‧780a)︰“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别。”源信《往生要集》卷中明往生之行有正修念佛与助念方法之别,其文云(大正84‧57b)︰“助念方法者,一日之罗不能得鸟,万术助观念成往生大事,今以七事略示方法︰(一)方处供具,(二)修行相貌,(三)对治懈怠,(四)止恶修善,(五)忏悔众罪,(六)对治魔事,(七)总结行要。”
  善导《观经疏》〈散善义〉就五种正行分别助正二业,文云(大正37‧272b)︰“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此谓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正行中,第四称名为本愿行,故以之为正定业,余前三后一等四种非本愿行,故为助业。
  [参考资料] 印顺《华雨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