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修验道
夹杂有山岳信仰、道教、神道等成分的日本佛教宗派。以入山修行,修持咒法,期求证得灵验为要务,因行法不偏一宗一派而广通诸宗,故以“道”名之。相传开祖系役小角,修行者则称修验者、验者、客僧、山伏、山卧。
奈良时代,在山林修行,具咒验力者即已存在,但为律令所禁。至平安时代,贵族对于山林修行者的咒术灵验颇为尊崇,且以笃信灵山信仰的修验者为登山向导。如天台宗僧增誉即是白河法皇临幸熊野的向导。又,真言宗僧圣宝曾经登大和(奈良县)诸峰,于金峰险径安置金刚藏王像,在吉野山鸟栖真言院始行“峰受灌顶”之仪。当时之修验者主要以吉野、熊野为据点。到镰仓时代,熊野的修验者以天台宗寺门派的圣护院为本寺,形成本山派,徒众称为本山众或天台山伏。吉野的修验者则根据松尾山、内山永久寺、高野山、三轮山等以大和为中心的三十六诸大寺,形成当山派,徒众称为真言山伏。此外,羽黑山、白山、立山、伯耆(鸟取县)大山、丰前(福冈县)彦山等灵山亦有修验者集团的成立。
到室町时代,修验道假托西元七世纪的葛城山修行者役小角为开祖,整理教义、仪礼与组织,并崇拜役小角在金峰山上所感得的金刚藏王权现及其眷属八大金刚童子,以及熊野十二社权现、不动明王等,又以“入峰修行即身成佛”为目的。其仪礼包括将成佛作为目标的峰中作法、加持祈祷、咒法等。其中,峰中的十界修行(床坚、忏悔、业抨、水断、阏伽、相扑、延年、小木、谷断、正灌顶)乃此派的特色。中世以后,随着修验道的确立,有关入峰修行的密教诠释逐渐产生。而为修行道场的大峰山,属于熊野的部分是胎藏界曼荼罗,属于金峰(吉野)的部分则是金刚界曼荼罗。另外,依据法华思想及净土思想的葛城山为《法华经》之峰,以熊野为阿弥陀净土的教义亦告形成。
庆长十八年(1613),江户幕府将全国山伏分属圣护、三宝二院,并规定仪式与作法。其中,本山派山伏以圣护院为根据地,自熊野入大峰的修行称为“顺之峰入”。当山派山伏则以三宝院为根据地,由大峰出熊野的修行称为“逆之峰入”。其他尚有隶属彦山派、羽黑派、日莲宗、大和药师寺的修验者。明治五年(1872)因神佛分离政策,修验道乃被废止。本山派受天台宗寺门派所管辖,当山派归真言宗醍醐派所管辖,羽黑、彦山二派则成为神社。二次大战后,本山修验宗(总本山圣护院)、金峰山修验本宗(总本山金峰山寺)、真言宗醍醐派(总本山三宝院)、修验道(总本山五流尊泷院)等修验教团纷纷独立,并展开活动。
修验道原本起源于对山岳的信仰,深受中国佛教、道教、日本神道、阴阳道所影响。原无固定的教旨,轻视教义体系。然而在隆盛之后,乃渐附会密教而组织教义,并建立曼荼罗,行灌顶仪式。并提倡三道鼎立,主张“神僧道一致”的观念。虽曾混用各种教义及仪式,然其主旨仍以密教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之实义为基础。
有关此派的著作颇多,就中,《修验三十三通记》二卷、《修验修要秘决集》三卷、《修验顿觉速证集》二卷、《役君形生记》二卷、《指南抄》一卷五部最受重视,称为修验五重或十卷书。
◎附一︰〈峰入〉(摘译自《佛教大辞汇》等)
“峰入”乃日本修验道之修行术语。也称“入峰”。即“进入山中”之意。此处系指山伏(修验道行者)走过大和大峰山中的艰险之处而言。每年四月至九月间举行三次,路线有两条︰(1)当山派(真言系),从吉野入大峰山,于熊野出,此称为“逆入峰”。(2)本山派(天台系),从熊野入,吉野出,此为“顺入峰”。然此区别并不严谨,如本山派也行“逆入峰”。峰入之前,先作数十日的精进;行峰入时,通常须由有入峰经验的“先达”为向导。
除了大峰山之外,至丰前的英彦山、羽前(山形县)的羽黑山、加贺(石川县)的白山等灵场参拜,也称为峰入。
◎附二︰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四期第二十章(摘录)
关于日本修验道的起源,虽然传说源自古代的役小角。但真言宗的修验道,却是以醍醐三宝院的圣宝僧正为祖的;天台宗修验道,是以圣护院的增誉僧正为祖;而到德川幕府时期,真言宗修验道称为“当山派”,天台宗修验道称为“本山派”。这两派在每年都要入大峰山进行修道祈祷,称为“入峰”,这是从役小角以来的旧规。“当山”,就是指这个大峰山,因为以入峰祈祷作为专职活动,所以称为“当山派”;所谓“本山派”,据说就是以“本觉(自觉)的山伏”为宗义的意思。
[参考资料] 宫家准《修验道》《修验道仪礼1の研究》《修验道思想の研究》;五来重《修验道入门》;中条真善《修验大要》《修验道の教理》《修验道の峰中修行》;石村龙胜编《修验道护摩祈祷法》;服部如实《修验道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