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虚妄而不实之义。与“真”、“实”相对。与“假”有关的佛教术语为数颇多。如︰仅有名称而无实体者,称为“假名有”;非直接就实体,而是于“假”作观想,乃称“假想观”;假立于法上的时间称为“假时”;内心与外相不同称为“虚假行”;权假方便的法门称“假门”;非真实佛土,而系假应机情变现的佛土,称为“假佛土”。此外,对假之现象界诸法,又有二假、三假、四假等别。“二假”,可细分为二种︰
  (1)指“无体随情假”与“有体施设假”︰延寿《宗镜录》卷六十七云(大正48‧792a)︰“假有二种,一者无体随情假,多分世间外道所执,虽无如彼所执我法,随执心缘亦名我法,故说为假。二者有体施设假,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本体无名强名我法,不称法体随缘施设,故说为假。”
  凡夫所执的我法,其法体实际上本来是无,只在执情之前才有,这就是无体随情假。又,在圣教,对本来非我法的法体,随缘给予我法之名而施设,这就是有体施设假。《成唯识论》卷一亦云(大正31‧1b)︰“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
  (2)指“生死假”与“建立假”︰天台家所用之语。“生死假”又称“妄假”,系指迷妄众生不知诸法空、平等之理,而认为一切差别诸法都是实在。“建立假”又称“施设假”,系指通达诸法空、平等之理的圣者,从空的理论所澈见的假有诸事象。知礼《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卷五云(大正39‧36a)︰“假有二种,若在空后,即建立假;若在空前,即生死假。”“三假”,亦可细分为三种,略如下述。
  (1)即名假、受假、法假︰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二〈三假品〉。净影《大乘义章》卷一释云(大正44‧479a)︰
  “受法二门相对分别,如龙树说,假法是受,实法是法。总相虽然,义犹难解。于中略以两义分别。第一直就因和合中,随义分别,一切受法揽细成粗,摄别成总,皆名为受,随别细分皆名为法,如人成众,众名为受。人一是法,揽阴成人,人复是受,阴复是法。如是一切,受法虽异,同藉缘成,假集义一,故通名假。二就因和法和分别。一切因和,揽别成总,斯名受假,一切法和苦、无常等诸法相成,皆是法假,受法如是。言名假者,论释有二︰一就通以释,前受及法二种名字,通为名假,故论说言,用其名字,取前二法,是其名假;第二唯取受假之名,以为名假,法假之名,判属法假,故论释言,于多名边更有名生,说为名假,如五阴名边有众生名生,根茎枝叶华果名边,有树名生,众树名边有林名生,如是一切说名为假。”
  但是,吉藏所释与净影不同,其《大乘玄论》卷一谓(大正45‧18b)︰
  “大品中三假为宗,一者法,二者受,三名。解三假不同,今所用者,以四微成根大并法假,众生假人,此是受假,一切名皆是名假,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儿成义为法假,所成义为受假,不如他家法假为体,余二为用,故大品云,波若及五阴为法假,菩萨为受假,一切名字为名假。内法如此,外法可知,四微四大为法假,世界为受假,一切名字为名假。”
  又,《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序品〉载,法假虚实观、受假虚实观、名假虚实观即三空观门。智顗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谓,色阴之法是法假,四阴是受假,取此二名是名假。并谓,三假各有三观,法假即虚,是空观;空即假实,一色一香无非般若,是假观;观之一字是中观,以空假是方便道,故不立观名,得入中道,方独称观。受及名等,类此可解。若圆说者,三法即空、即假、即中,双照双亡。
  (2)指因成假、相续假及相待假︰依《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教化品〉载(大正8‧828c)︰
  “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相续谛。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另据《大乘玄论》卷一载,以四微成柱,五阴成人,故谓“因成假”。前念自灭,续成后念,两念接连,故谓“相续假”。如君臣、父子、大小名字不定,皆相随待,故谓“相待假”。
  天台宗以藏通二教之义说此三假。藏教系就法之自相差别而说,谓三假有随情或随事三假。通教乃依当体即空之理而论,谓三假为大乘随理三假。吉藏之《大乘玄论》谓声闻用因成,缘觉用相续,菩萨用相待。又谓《成论》及三藏多明因成,大乘观行以相待为本。
  此外,《成唯识论》卷八载聚集、相续、分位三假。所谓“聚集假”,是指瓶盆或有情等是由多法一时因缘所成,能集成虽实,所集成是假。“相续假”,谓过去、未来等世为相续性,于多法多时上立一假法。“分位假”,谓不相应法为分位性,于一法一时上立一假法。此聚集假相当于上述之因成假,相续假相当于相续假,分位假相当于相待假;两说意义相同。
  (3)指分别假、依他假、真实假︰乃依三无性之义,于五蕴十二因缘上各立三假。如《十八空论》云(大正31‧865c)︰
  “色阴既即三假,为三假所摄者,受等四阴理自皆然,并为三假所摄者,受苦受乐是分别假,分别体从因缘生,有因有果即依他假,如如名真实假。(中略)无明有三义,一者分别所显,即分别假,二有因果道理,即依他假,此两皆无所有,即真实假。无明一支既尔,所余行等十一,其例皆然。”
  “四假”,有二种,略如下述。
  (1)三论宗说一切诸法皆假,而分为因缘假、随缘假、对缘假、就缘假四者︰这是指应众生根机而说法的四种方式,与四悉檀同义。所谓“假”,表暂有之意。此四假说,原本是兴皇法朗依《大智度论》的四悉檀之说所立,嘉祥吉藏在《三论玄义》《大乘玄论》卷五、《二谛章》卷中等曾有详说。
  (2)《成实论》说所有事象皆假,而分为因生假、缘成假、相待假、相续假四者︰此当于《仁王般若经》卷上所说三假之外,另加“因生假”。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法华玄论》卷四;《净名玄论》卷六;《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五;《大乘玄论》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大乘义章》卷一;《中观论疏》卷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