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假名(梵prajñapti,藏ñe-bar-Ḥdogs-pa)


  指人为假设之名。又无实体、只存在于假名上者,称假名有,亦单称假名。如《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云(大正32‧327a)︰“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盖诸法因缘和合而成,无真实之体,假名而有,故瓶、人等均属假名。
  《大乘义章》卷一〈假名义〉对“假名”一词有详细的解说(大正44‧477c)︰
  “(一)诸法无名,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贱人假称富贵,如是等也。(二)假他得名,故号假名。如假诸阴得众生名,假栋梁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又复大小长短等事,假他得名,大假小故,得其大名,小亦如是;长假短故,得其长名,短亦如是。如是一切故曰假名。
  (三)假之名称曰假名。世俗诸法各非定性,假他而有,名为假法;树假之称,故曰假名。四者,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义云何?废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
  诸法假名又有一假、二假、三假、四假的分别。所谓一假是一切法因缘所成;二假是指众生假名、法假名,或因和合假、法和合假二种;三假是指名假、受假、法假;四假是因生假、因成假、相待假、相续假。
  又,《摩诃止观》卷上说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三假。因成假谓诸法因缘所成,故其体即假;相续假谓诸法前念后念相续不断,现法相者刹那刹那改变生灭,故为假;相待假谓诸法依相对而有大小、长短、多少、强弱等不同,即不定不实,故为假。总此,可知诸法确无实体,只有假名。
  ◎附︰印顺《性空学探源》第三章第二节(摘录)
  辨假有
  说假名必然牵连到实相,说实相也必然关涉到假有;假名与实相,本来是无法划然地分开说明的。不过,现在以假名有为讨论中心,而附带的说到实相。在这假名有的说明中,先正说假名有,其次再谈假有之我。“假名有”这名辞,佛世时就已经有了,不过后代各宗各派的解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且先谈谈一切有部的解说。他们对于假有偏重在和合假。他们说︰一一法的自性是真实,自性和合现起的一切现象活动才是假有。因他们只注重这和合假,所以其假有范围很狭小;别的部派说的假有法,有许多在有部看来是实有的。佛说假有的本义,如说五蕴和合所以无我,我是假有;如是推之园林等法,亦复以和合故是假有法。这可说是佛法假有的基本观念。时代略后所说的,如经部等,说有为的一分与无为法都是假有的,扩大了假有;其假有的定义,自也非“和合假”所能范围的了。有部固守古义,不变其“和合假”的思想,这从《大毗婆沙》所表现来看,是很显然的。(中略)
  总观诸家,有部的假名有侧重在与实有是一的意义上,经部侧重在是异上,成实论主则老实说是不可说。他说明假有的和合假义与有部同,而假有范围之广近于经部;不过,如经部“无根无境”的思想,则斥谓非经中义,是论师的臆说。成实论师在这第一重二谛上,假有是依实建立,有假也有实。到第二重二谛时,虽说因果法的色等五蕴非真实有,而见法空;但若直说一切唯假名有,则不能同情。他以为须先用真实对治假有,再用真实的如幻如化了达法空;一下手就说一切法空,是破坏因果的错见。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乘掌珍论》卷上;《成唯识论》卷一、卷八;《大品般若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卷二;《三论玄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