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偷兰遮(梵sthūlātyayaḥ,巴thullaccaya)


  戒律中之一类。为六聚、七聚之一。即不包含在五篇之内的所有轻重因罪、果罪的总称。梵语音译又作萨偷罗、吐罗遮。意译大罪、粗罪、粗过、粗恶、大障善道。《善见律毗婆沙》卷九释云(大正24‧733c)︰
  “偷兰遮者,偷兰者大,遮者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于一人前忏悔,诸罪中此罪最大。”
  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云(大正40‧47c)︰
  “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又翻为大罪,亦言粗恶。声论云︰正音名为萨偷罗,明了论解偷兰为粗,遮耶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过也。如牛突篱援破出家域外故,然过名亦通,此罪最初犯为过,后者从初受名,如后牛随前者亦得过界。”
  盖译之为大障善道,是就罪的力用而名,译为大罪、粗恶、粗过等是依罪的当体而名。此有独头、方便之正从,又有远近轻重的差别,一般而言,罪不至波罗夷、僧残二篇者,大抵为偷兰遮罪。例如淫戒之就死尸行不净,盗戒之借经卷不还,杀人戒之强与药予病人令死等皆其例。《四分律行事钞》云(大正40‧47c)︰
  “偷兰一聚罪通正从,体兼轻重,律列七聚、六聚并含偷兰,或在上下抑有由也。律中或次僧残后者,由是戒分所收罪名重也。如初二篇远近方便,及独头正罪破僧盗四之类也。或在提舍尼下,则是威仪所摄罪名轻也。如第二篇远方便及轻独头之罪,谓裸身用发等例是也。”
  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所述,大障善道,古人释为调达以五邪法破僧令法轮不转。又说《优波离问经》云吐罗遮者边国语也,旧记具称萨偷兰祇僧,译为粗罪。《明了论》说粗有二义,一是重罪方便,此与《善见律》所说相同;二有成逆之义。就过之通局而言,所有的罪皆因不遵守佛戒而起,所以是过。这是通论。今取初、二篇方便之义,是因偷兰遮一起,初二篇亦成,如同前牛突破围篱乃使后牛也随着跟进,此为局论。就其前方便而言,偷兰遮虽与突吉罗相同,然就其次第相成而言,则偷兰遮之罪较重。
  偷兰遮在六聚、七聚中的位次,列之于初、二篇之次或列之于提舍尼之后,系依其轻重而定。至于其与突吉罗的关系,戒疏中皆有所详论。要言之,五篇以外,聚门突吉罗以外的大小、因果、轻重诸罪,都概称为偷兰遮。而此罪的果报,依《目连问罪报经》所述,堕于泥□(即沉入嗥叫地狱)之期长达兜率天寿四千岁。
  [参考资料] 《四分律》卷五十八;《毗尼母经》卷七;《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卷三;《僧羯磨》卷中;《五分律》卷一~卷三、卷二十八;《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