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偷盗戒


  四波罗夷、十重禁之一。具称不与取学处。又名不与取戒,或盗戒。“偷盗”的梵语为adattādāna,巴利语为adinnādana,西藏语作mabyin-par len-pa。《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云(大正1‧552b)︰“诸贤,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四分律比丘戒本》云(大正22‧1015c)︰“若比丘,若在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偷盗戒的制定,据称是始于陶师子檀尼迦(Dhanika)比丘为造木屋而盗取瓶沙王的材木而来。《摩诃僧祇律》卷三谓此事发生于佛成道第六年冬月第二半月十日。而关于盗物的定限,《五分律》卷一云(大正22‧6a)︰“若比丘,盗五钱以上得波罗夷不共住。”《四分律》卷一、《十诵律》卷一、《摩诃僧祇律》卷三也有同一记事。盖佛在世时,摩揭陀的国法规定盗取五钱(即重物)或五钱以上,以及价值五钱或五钱以上的物品,将被处以死刑、捕缚或流放等重罪,后即以之为波罗夷之定限。《四分律》卷一云(大正22‧573a)︰
  “尔时复有一比丘名曰迦楼,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去世尊不远在众中坐。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迦楼比丘言︰王法不与取,几许物应死。比丘白佛言︰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应死。”
  又,《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云(大正23‧516c)︰
  “此戒要依国法,盗物多少得断命罪,则依而结戒。淫杀二戒,事成则罪成,不问多少。妄语,国无此法。(中略)盗至五钱得波罗夷者,谓阎浮提现有佛法处,及弗婆提拘耶尼三天下,唯王舍国法,以五钱为。又言五钱成重罪者,佛依王舍国法结戒故,限至五钱得波罗夷。如是各随国法依而制罪。”
  凡此均说明偷盗戒制定之意趣。
  关于四钱以下,《四分律》卷一云(大正22‧575a)︰“方便求过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方便求过五钱不得偷兰遮。”接着一一详述方便求五钱或减五钱,或教人求过五钱、五钱、减五钱,而得过五钱、五钱、减五钱,或完全不得时所应得的罪状。
  关于偷盗戒的犯相,《四分律》卷一列举了三缘乃至六缘等十七种。《十诵律》卷一列举三缘等十一种,《摩诃僧祇律》卷三列举二种五缘。《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列举五缘及六缘二种。就中,《四分律》所谓的五缘及六缘是(大正22‧573c)︰
  “复有五种︰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中略)复有六种不与取波罗夷︰自手取、看取、遣人取、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非己物非己物想有六种亦如是。是为六种取得波罗夷。”
  盖对他人重物,明知为他人之物,仍起盗心将其移离原处时,五缘具而得波罗夷,此即所谓五种取。又自手、或看人、或遣人、起盗心将他人重物移离原处,或明知非己物,但非暂时借用,亦未得主人同意,而起盗心将他人重物移离原处,此即所谓六种取。除此,《俱舍论》卷十六、《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上等,又别加方便一项,说六缘或七缘。《十诵律》等所举的诸缘说即大略依此。
  《梵网经》卷下也提到十重禁之一的盗戒,但说法与上述的小乘戒不同,文云︰(大正24‧1004b)︰“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咒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谓不限于五钱等,只要故意盗取一针一草即构成波罗夷罪。
  由于偷盗是不善业,故必感恶果。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云(大正9‧549b)︰“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偷盗有十罪(大正25‧156b)︰
  “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说止息偷盗有十种功德。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更有“为利益众生而开偷盗”之说,谓菩萨为不使劫贼多造恶,于来世受苦,而反夺其物。这主要是在强调菩萨的慈悲,谓此并不违犯戒,反可多生功德,故不可以声闻小乘戒仪规律之。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三〈思经〉、卷五十五〈持斋经〉;《增一阿含经》卷七〈五戒品〉;《正法念处经》卷一;新译《华严经》卷三十五;《四分律》卷五十五;《五分律》卷二十八;《有部毗奈耶》卷二~卷五;《优婆塞五戒相经》;《善见律毗婆沙》卷八、卷九;《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卷一、卷七、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成实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