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傅翕(497~569)


  南朝佛教界之神异人物。东阳郡乌伤县(浙江省义乌县)人。字玄风,号善慧。又称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或乌伤居士。年轻时曾与里人合作捕鱼。然每得鱼即盛于竹笼,沉入深水,并祝祷云︰“欲去者去,欲止者留。”时人乃视之为愚者。十六岁迎娶刘氏女妙光,育有普建、普成(一名普愿)二子。
  二十四岁时,往沂水捕鱼。于稽停塘下遇胡僧嵩头陀(名为达摩)。氏受其教诲而感知宿缘,遂弃舍渔具入该县松山,于双梼树下结庵修行。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昼与妻妙光。力种植蔬果,或为人作佣工,入夜则讲论佛法。时有僧朔、智勰、钱满愿等前来共同修道。苦行七年,感得释迦、金粟、定光三佛东来放光,如日之瑞,此后四众问讯者颇多。时,太守王烋认为傅氏妖妄惑人,乃加以拘囚。傅氏兼旬未进食而神色自若,因而获释。
  中大通六年(534)正月,氏遣弟子傅暀致书武帝,献上中下三善策。闰十二月奉召入禁宫,现神异使帝感悟,帝诏令居钟山定林寺,从此天下名僧云集其门。
  大同元年(535),武帝行幸华林园重云殿,请四部众,自讲《三慧般若经》,并设一榻为傅翕之座席。当时大众集毕,帝升殿而氏独坐不拜。刘中亟诘问之,氏答以“法地若动则一切法不安”云云。同年四月返回松山,九月又令傅暀上书武帝。不久,重赴钟山,于寿光殿与帝论真谛,并作偈颂呈进。旋于松山双梼树间营建双林寺佛殿、九重砖塔等,并写经律千余卷。
  太清二年(548)二月,氏施舍田园产业,并向徒众宣称将于四月八日焚身以代一切众生供养三宝。时,弟子留坚意、范难陀等十九人各欲代其烧身,又朱坚固、陈超、留和睦等数十百人,或烧臂燃指割耳,或卖身,或作佣工,或持上斋(禁食),以请傅氏留世,氏遂暂止。绍泰元年(556)四月,晓谕弟子应不惜身命。因而烧身以求灭度者颇不乏人。如范难陀焚身于双林山顶,法旷焚身于天台山下,子严则于双林山顶烧身。
  陈‧天嘉二年(561),氏行道于松山,相传曾感得七佛在前、维摩从后。当时有人曾见山顶升起黄云,故称其所居为云黄山。晚年行事仍常布施平民,并举行法会以禳灾。太建元年(569)四月示疾,二十四日入灭,享年七十三。弟子将其葬于双林山顶。后人称之为弥勒再生。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
  傅氏以居士身立志广度众生,常念赈恤贫穷,操履峻严,自持不食之“上斋”,以期许一切众生得安乐。并自谓系贤劫千佛之一。又倡导三观一心四运推检之说,可谓为天台学的先驱。湛然《止观义例》曾极力推崇大士,文云(大正49‧244c)︰
  “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曰,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检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累何能缚。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此外,师曾创设轮藏制,令愚昧之徒也能受教化,得入殊胜之佛道因缘。后世于轮藏之正面安设有长髯布衣像(一称笑佛)及二童子形貌,即代表傅氏及其二子普建、普成。
  ◎附一︰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九章(摘录)
  傅大士,东阳郡乌伤县人。尝自序云︰“系弥勒菩萨分身世界,济度群生。”年二十四,弃家隐居其县之松山。修禅远壑,绝粒长斋。太守王烋言其诡诈,幽诸后曹。迄至兼旬,绝粒不食。于是州乡愧伏,远迩归依。逃迹山林,肆行兰若。其自序又云,尝见七佛如来,十方并现。释尊摩顶,愿受深法。每至楗槌应叩,法鼓裁鸣,空界神仙,共来行道。至若凡人,虽不能感见诸佛。然亦谓曾睹大士金色表于胸臆,异香流于掌内。或见身长丈余,脚长二尺,指长五寸余。于是大士禅修既满,出化乡里。乡人乃或舍须发,或倾财宝,于大士坐禅之高岩松下建寺,因名双林寺。大士亦还家货贸妻儿,襄助功德。并造九层砖塔,经典千余卷。从之学者,颇有其人。
  梁‧大通元年(527)县中傅普通等一百余人,诣县令范胥连名荐述。又以中大通四年(532)傅德宣等三百人,诣县令萧诩具陈德业。均未得见信。又二年,大士乃自遣弟子傅暀至京,致书梁武帝。自称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当时僧人上书帝王,辞甚恭谨。即国师智者法师等亦文牒卑恭。今大士既非沙门,年非长老,致书至尊,教以治道,因此道俗惊疑。而傅暀发弘誓,在御路烧其左手,因得达天听。于是迎大士至都,入殿讲论,作偈言若干。帝待以殊礼。大士常日授禅。然亦讲《维摩》《思益》等。大士预知世将大乱,拟自烧身,为众生除罪。学徒闻之,乃悲号踊叫。弟子居士徐普拔、潘普成等九人,求输己命以代。其中或馘首刊鼻,或焚臂烧身。大士因许更住人间。于是弟子居士范难陀、比丘法旷、优婆夷严比邱,各在山林烧身。次有比丘宝月等二人,穷身系索,挂锭为灯。次有比丘慧海、菩提等八人烧指。尼昙展、慧光、法纤等四十九人行不食斋法。比丘僧拔、慧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和香。凡此均所以供养其师。乃大士终于太建元年(569)夏于本州弃世而去。
  按徐陵碑云,大士“小学之年,不游黉舍。”吉藏《中论疏》云︰“大士本不学问。”自谓为弥勒降生,颇显神通,以致奉者若狂。唐初道宣作《续高僧传》,亦以列入感通门中。而后世禅宗人乃言大士曾见达磨,唱《金刚经》颂,而所记大士之言,始颇有宗门风味焉。
  按烧身供养,南北颇流行。详《僧传》〈忘身篇〉,及《续传》〈遗身篇〉中,如宋‧僧瑜在匡山坐薪龛中,合掌平坐,诵〈药王品〉。火焰交至,犹合掌不散。宋‧慧益以吉贝自缠,灌油烧之。北周最有名之僧崖菩萨,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如是经日,左手指尽,油沸,将灭火,乃以右手残指,挟竹挑之。以日继夕,并烧二手,眉目不动。后复烧身,身面焦坼,尚在火中礼拜。按烧身之意义有三︰一重佛法。二愿如药王烧身后,得生天国。三者示禅定威力。凡慧可断臂不觉,智顗受毒不伤,此种故事,皆证其禅定功夫之完满。惟慧皎论曰︰“至如凡夫之徒,鉴察无广。竟知尽寿行道,何如弃舍身命。或欲激誉一时,或欲流名万代。及临火就薪,悔怖交切。彰言既广,耻夺其操。于是僶俯从事,空婴万苦。若然,非所谓也。”若此则烧身并以骇众要誉。烧身乃宗教情绪热烈之表现,往往煽动群心,致举国若狂。故不免有人愿舍身形,以激誉流名也。
  ◎附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子部〉(摘录)《傅大士集》
  原书亦名《善慧大士语录》。唐进士楼颖辑定为八卷,宋‧绍兴十三年浙东安抚使楼照删为四卷。傅翕东阳郡乌伤县人,今浙江义乌县也。生于齐‧建武四年,卒于陈‧大建元年,春秋七十有三。尝作白书于梁武帝,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言上中下善,居恒教人舍身布施、营斋修福。所有言句,皆以般若为宗。明心为趣,不以名相为拘。
  是集第一卷为本传,第二卷为语录,第三卷为诗偈,第四卷为附录,凡徐陵〈傅大士碑〉文、〈惠约传〉、〈嵩头陀传〉、〈慧集传〉、〈慧和传〉五篇。然本传所载诸人,如慧集之舍身、慧和之博瞻,皆不见于《高僧传》遗身、义解诸科,可怪也。文中不无唐宋时人附会增益之处,然而自梁代以还,一转前朝依语之风而依于义,下启隋唐灿烂之辉光,宝志梁武暨大士之力也。其诗偈中有颂二首,其一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其二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及〈心王铭〉、〈心王颂〉,皆宗门提倡之极则,凡欲研明心性者,必玩味于斯篇乎。
  清世祖《御选语录》,立见甚高,其〈历代禅师前集序〉中,述傅公诸偈,以为可以接引物机,启发疑情,然亦祇到得脱凡情执着见耳。楼颖事迹不传,楼照于《宋史》有传。宋‧李忠定公《梁溪集》中有〈双林善慧大士录赞并序〉,称是右文殿修撰龙津居士罗公所芟除、润色,不言卷数,岂宋世有两本欤?
  [参考资料] 《双林寺善慧大士语录》;《续高僧传》卷二十五;《辩正论》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释门正统》;《佛祖统纪》卷二十二;《神僧传》卷四;《释氏稽古略》卷二;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