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傣族佛教
傣族为云南二十三种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六十七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部及南部边疆,与缅甸、寮国、越南接壤,与泰国邻近。傣族历史悠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族称。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魏晋时称“濮”、“越”、“僚”;唐宋称为“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沿称“金齿”、“白衣”(或作“白夷”、“□夷”);清代多称“摆夷”。1949年后,正式定名为傣族。其集居地带,原称为“思普沿边区”及“腾龙沿边区”,现在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
傣族人民主要信奉小乘佛教。据史料记载,小乘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最初未立寺塔,亦无僧团组织,经典亦仅口耳相传。约在十一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佛教趋于沉寂。战事平息后,佛教复由□润(今泰国清迈一带)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卫使刀应□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尔后,小乘佛教即成为傣族的主要信仰。
傣族佛教大致分为田园派与山林派,二者具体名称各有不同。在西双版纳地区二者称为“摆孙派”及“摆坝派”,德宏地区则称之为“润派”和“左抵派”。德宏的两派之下又各有支派,“润派”的支派为“摆庄”;“左抵派”的支派为“朵列”。兹举摆坝、摆孙为例,略述山林派与田园派的不同︰
(1)摆坝(山林)派︰主要流传于□马、□混、□海、□遮各坝区,以及□海县布朗族聚居的布朗山等地,以□混佛寺为中心。本派持律精严,僧侣隐居深山密林中,以石为枕、树皮为被,日食一餐,生活清苦,终生独处。
(2)摆孙(田园)派︰主要流传于景洪、□罕、□腊、□旺、□棒等坝区,以景洪县宣慰街大佛寺为中心。其戒律不如摆坝严格,僧侣日居佛寺(寺建于村寨之中),与村民来往频繁,并为病者驱魔,为死者开路。每逢宗教节日,均主持宗教仪式。此派寺院有寺奴、寺田,收益颇丰。
傣族佛教寺院,可分为若干等级,有总佛寺、中心佛寺以及各村寨的佛寺。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时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其中仅有少数人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分为十级。即︰帕诺(小沙弥或行童)、帕(沙弥)、都(比丘)、都龙(僧都或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帕召祜(阐教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主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自五级以上的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名,成为各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
傣族佛教所奉行的经典内容与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注释本及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另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所撰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尚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又,傣族佛教的节日颇多,主要有︰(1)泼水节(傣语称作“厚南”),约在清明节后第十日(相当于傣历六月份),历时三至五日。期间,男女老少相互泼水,以祈疾病不生、四季平安。今已演变为傣族的新年。(2)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始自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结束。在此期间,寺院僧众停止外出,净居念经。关门节结束,即称开门节。在此二节日之期间,信徒均以食物、鲜花、银币等献佛,并举行庄严的宗教活动及庆祝仪式。除上述之外,又将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及涅槃日合并纪念,称为“世界佛陀日”(吠舍佉节)。此外,并定期举行“睒佛”(以供物献佛)仪式。
[参考资料] 张公瑾《傣族文化》;江应梁《傣族史》;王懿之、杨世先编《贝叶文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