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僧伽罗刹(梵Saṃgharakṣa)
又作僧伽罗叉,意译众护。须赖国(即《大唐西域记》中的苏剌佗国,Surāsṭra)人。出家学道,尤善禅观之法,为说一切有部初期的大瑜伽师。尝游化诸邦,至犍驮罗国,成为甄陀罽贰王(迦腻色迦王)之师。述作颇多,有《修行道地经》《大道地经》《僧伽罗刹所集经》等。
关于其出生年代,〈僧伽罗刹所集经序〉说是佛灭七百年。若其所撰《大道地经》,即系后汉‧安世高所译出(160年左右)之《大道地经》,则其出生年代当在西元二世纪以前。僧祐《萨婆多部记》以之为禅家第二十九祖,《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略传》认为是第二十六祖。
◎附︰印顺〈大瑜伽师僧伽罗叉〉(摘录自《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八章第三节)
瑜伽与瑜伽师,传来中国,一向泛称之为禅与禅师。初期传入中国的禅学,属于说一切有部中,譬喻系的禅──瑜伽。其中最杰出的,是大瑜伽师僧伽罗叉的禅观。僧伽罗叉,或作僧伽罗刹,译义为众护。这位大瑜伽师的著作,主要为《修行道地经》,西晋‧竺法护(284)全译为八卷。早在汉末(160年顷),安世高略译为一卷,名(大)《道地经》。又有《道地经中要语章》,又名《小道地经》,或以为是汉‧支曜译的。西元403年顷,鸠摩罗什集出《坐禅三昧经》三卷,碛砂藏本误作僧伽罗叉造,但也确乎含有僧伽罗叉禅经的成分。如《出三藏记集》卷九〈关中出禅经序〉说(大正55‧65a)︰
“蒙钞撰众禅要,得此三卷。(中略)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钞集之所出也。(中略)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
僧伽罗叉的禅集,从西元二世纪起,到五世纪初,不断的传译来中国,可见僧伽罗叉的禅风,在西方是非常盛行的了。安世高从安息来;鸠摩罗什曾到罽宾去修学;传译《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的僧伽跋澄,也是罽宾比丘。僧伽罗叉的禅集与著作,在罽宾、安息一带,流行得非常悠久。虽然阿毗达磨论师──毗婆沙师没有说到他,但僧伽罗叉,确是说一切有部中,初期的大瑜伽师。
道安从罽宾学者得来的消息(西元四世纪末),僧伽罗叉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菩萨,如〈僧伽罗刹(所集)经序〉说(大正55‧71b)︰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贰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中略)传其将终︰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正使就耶维者,当不燋此叶。(中略)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高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劫第八。”
道安所作〈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大正28‧721a)也说︰“如弹指顷,(婆须蜜)神升兜术;弥妒路,弥妒路刀(尸)利,及僧伽罗刹,适彼天宫。斯二三君子,皆次补处人也。(中略)僧伽罗刹者,柔仁佛也。”
僧伽罗叉是须赖国人。须赖,就是《大唐西域记》的苏剌佗国(Surāṣṭra)。西临大海,一向是出海贸易的海港。他游化到犍陀越,就是犍陀罗。从他的禅学与著作,为北方佛教所奉行来说,游化犍陀越,这应该是可信的。他是禅者,富于宗教情绪的教化者,与马鸣、鸠摩罗陀们的作风相近;当然,僧伽罗叉是更重于禅的。传说的︰“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活像中国禅者“坐亡立脱”的模样。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九、卷十、卷十二;《达磨多罗禅经》;《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