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僧旻(467~527)


  南朝梁代僧。与法云、智藏共被誉为“梁三大法师”。吴郡富春(浙江富阳县)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初住虎丘山西寺,从僧回受五经;后随僧回住建业白马寺。年十六,僧回圆寂,乃移居庄严寺,师事昙景。
  师安贫好学,时与法云、禅岗、法开禀学于僧柔、慧次、僧达、宝亮四公座前。曾列席听僧宗讲《涅槃经》。柔、次二公应请于普弘寺讲《成实论》,师于末席论议,词旨清新,听者倾属,亦深受柔、次赞叹。年二十六,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听众千余。
  齐末,师为避兵乱,遁于徐州。未久,受请至吴,大张讲席。梁‧天监五年(506)归建业,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奉勒于华林园讲论法义。翌年,撰注《般若经》。时京邑五大法师共奉勒于五寺开堂说法,师最受优遇。又受勒于慧轮殿讲《胜鬘经》,帝亲临其座。复与僧智、僧晃、刘勰等三十人,受勒于上定林寺撰《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后又于庄严寺、简静寺讲《十地经》等。普通五年(524),奉勒移住开善寺,中途痼疾加剧,遂止住庄严寺。大通元年(527)二月一日示寂,年六十一。帝深哀惜,勒葬钟山开善寺之墓所。
  师曾重兴道安以后久废之“讲前诵经”之制,并修缮庄严寺及虎丘山西寺,且常行布施与放生。其著作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百余卷。其中以《成实论义疏》十卷较为有名。又,〈二谛义〉、〈法身义〉二篇,收于《广弘明集》卷二十一。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八〈慧次传〉、〈慧集传〉;《续高僧传》卷五;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