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僧朗


  (一)东晋末年之僧︰世称“竺僧朗”。生卒年不详,京兆(陕西省西安市)人,俗姓李。或谓天水冀(甘肃省甘谷县)人。初在关中讲说格义佛教,后师事佛图澄于邺(河北省磁县西),学习戒律,西元348年佛图澄示寂,351年师入泰山,于琨瑞溪金舆谷建立精舍,门下弟子百余人。所住精舍,后世名神通寺。
  师除佛教外,也擅长《易经》及占候(根据气象而作的占术),曾与泰山之道士张忠同在前秦‧苻坚帐下供职。其教团以戒律严格著称,苻坚实施佛教教团之统制时,独师之教团得免淘汰。东晋孝武帝、北魏道武帝、后秦‧姚兴、后燕‧慕容垂等均曾致书、赠物予师,以表达敬意。慕容德一占有泰山,即封师为东齐王,并赐泰山附近之奉高、山荏二县为封地,有关军国大事亦常征询师意,至其子慕容超时,师仍被尊奉为南燕国师。
  (二)南朝三论学僧︰新三论学派之鼻祖。又称大朗,生殁年不详。高句丽辽东城人,朝鲜‧长寿王时代(412~491)末期入中国。初于北朝研究僧肇系统的三论学,刘宋末年转赴南朝,其后依止法度,住摄山(栖霞山)数十年。梁‧天监十一年(512),武帝仰师德风,特勒选僧诠等十名卓越学僧,从师受学。后仅僧诠一人受师之法,僧诠再传法朗,法朗再传至吉藏,三论宗于此终告成立。
  [参考资料] (一)《高僧传》卷五、卷六〈僧睿传〉;《名僧传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义楚六帖》卷十。(二)《高僧传》卷八〈释法度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