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僧睿


  东晋僧。生卒年不详。魏郡长乐(河南安阳)人。关中四圣之一。少有出尘之志,十八岁剃发,师事僧贤,二十岁即博通经论。尝听僧朗讲《放光般若经》,常加质疑,僧朗颇叹其才。年二十四时,游历诸国,从事讲说,听者成群。姚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鸠摩罗什至长安,师即随受禅法,且请罗什译出《禅法要解》三卷,日夜修习,精练不怠。时,司徒姚嵩深相礼敬,秦主姚兴亦称叹其才器。师曾与道生、僧肇、道融共同参订罗什之译经,后人称师等四人为“罗什四大弟子”。
  当鸠摩罗什译《法华经》时,至〈五百弟子授记品〉,为“天见人,人见天”一语之经文汉译,颇费思量,时师建议改译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罗什甚喜之,一时传为佳话。后罗什译出《成实论》,令师讲说。其旨甚合罗什之意,罗什称叹云︰“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
  师平生愿求往生安养净土,每于行住坐卧不敢正背西方。后自知命终,当众告别,入房沐浴,烧香礼拜,面向西方,合掌而寂。世寿六十七。由师自撰之〈大品经序〉中有(大正55‧53a)︰“亡师安和上,凿荒涂以开辙。(中略)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由此可知其尝师事道安。师除〈大品经序〉外,另制有〈小品经序〉等经序多篇。
  ◎附︰石峻(等)编〈僧睿〉(摘录自《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
  僧睿的学说以般若三论学为主。他曾标榜他的老师道安的般若性空宗(即本无宗)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泳已来,虽曰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同时由于他又师事罗什,又受了龙树中观哲学的影响,倾心于三论学(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研究,所以他对属于中观学的《大智度论》《十二门论》《中论》等都作了序文。(中略)
  僧睿是十分推崇《般若经》与《中论》的。在〈大品经序〉中,他宣扬“非心”、“非待”、“一切皆空”的般若空观。在〈中论序〉中,他鼓吹“夷有无,一道俗”、“涉中途,泯二际”,即“非有非无”、“有无不二”、“道俗不异”的龙树中观哲学。僧睿为人们称作罗什弟子中的八俊或十哲之一,确实是当时一位比较有名的般若三论学者。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八~卷十二;《高僧传》卷六;《名僧传抄》;《三论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