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僧祇支(梵saṃkakṣikā,巴saṃkacchika,藏rṅul-gzan)
僧衣之一。即掩腋之衬衣。又作僧脚崎迦、僧竭支、僧却崎、僧脚差、僧迦支,或略作祇支、竭支。意译掩腋衣、掩腋衬衣、覆腋衣、覆肩衣。此僧祇支即一长方形内衣,长四修伽陀磔手,宽二磔手(《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八),著于袈裟之下,从左肩缠至右腋之下。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着衣法式〉云(大正54‧215b)︰“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大唐西域记》卷二云(大正51‧876b)︰“僧却崎,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
据《五分律》卷二十所载,有比丘露现胸臆以入聚落,诸女人见而笑弄,故佛制入聚落应着僧祇支,犯者为突吉罗。比丘尼着用僧祇支之由来亦同于此。《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谓房中恒披着之衣,唯此僧祇支与裙,出外礼尊任加余服。
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尼衣丧制〉述及一种僧脚崎服,谓南海诸国尼众别着一衣,长二肘,宽二肘,两头缝合,留一尺许,角头刺着一寸,举上穿膊贯头,拔出右肩,更无腰带,掩腋盖乳,下齐过膝,其制虽异于西方,但皆称僧脚崎服。
此外,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一)认为,祇支之外另有覆肩衣,并以三衣、祇支与覆肩合为五衣。关于此僧祇支与覆肩衣之异同,各家说法颇为纷歧。
[参考资料] 《四分律》卷二十七、卷四十、卷四十一;《摩诃僧祇律》卷九;《十诵律》卷四十六;《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六;《有部百一羯磨》卷二;《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之一;《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末);《四分律名义标释》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