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元品无明
即最微细的根本无明。为天台宗所立四十二品无明之一。此无明最为微细,一旦生起即开始流转迷界,若断此无明当证妙觉佛果。在流转门中,由于此无明为“最初”,故称“元初无明”。由于此最初为“无始”,故称“无始无明”。由于位列四十二品无明之“首”,故称“元品无明”。在还灭门中,此无明由于是“最后断之惑”,故称“最后品无明”或“终品无明”。又,由于此无明能障妙觉之智,故称“妙觉分无明”。总之,此无明系无明之最始,也是最终。《大乘起信论》︰“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法华玄义》卷五(大正33‧734c)︰“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所言者即此之谓。
天台宗对于断除元品无明有二说,即等觉智断说与妙觉智断说。主张等觉智断说者认为元品无明障妙觉极位,若不以等觉智断之,则妙觉智如何得显?且引南本《大涅槃经》卷十六“有所断者,名有上士(等觉)。无所断者,名无上士(妙觉)。”以及《维摩经玄疏》卷三之文证之。主张妙觉智断之说者认为元品无明其力强大,非因位之智力所能断,故须以妙觉果智断之,复引《胜鬘经》(大正12‧220a)︰“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中略),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及《摩诃止观》卷一(大正46‧10c)︰“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断更无可断,名果果,等觉不通,唯佛能通。”证之。
对于后说,主张前说者难之曰︰若谓妙觉智断,则彼断惑之智系与惑俱生者,而惑已断之智则不与惑俱生。若果如此,即谓于同一妙觉位,智有优劣。又,等觉最后心之金刚喻定,谓断尽一切惑,若断惑未了,则不得云金刚喻定。至于彼所引《胜鬘经》之经证,持前说者认为别教初地及圆教初住以后,常以佛智断尽无明云云。
对于此一非难,持后说者认为如《俱舍》等所说,惑智有别,因此,于无间道、解脱道前后,与惑俱生者为劣。反之,则优。但由于惑智体一,断惑证理,如闇去明来,明来闇去,并无前后。因而,前智后智,并无优劣之分;此外,佛果也有金刚喻定,用在等觉,功归妙觉。
此二说之分别,在于前者执“断惑入位”,后者执“入位断惑”,各执一边。因此,《金光明疏》卷五以悉檀和会之,且谓经论既有二说,则无须定执于一云云。
[参考资料] 《台宗二百题》卷六;《七帖见闻》卷七;《玄义私记》卷三(末);《四教义集注》卷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