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元晓(617~?)


  朝鲜新罗华严宗僧。俗姓薛,幼名誓幢。二十九岁出家于皇龙寺,后遍游诸方,精研教义。以文辞纵横、辩难风发,故人称万人敌。新罗‧真德王四年(650),与义湘入唐求法,途中,悟及“万法皆由心起,毌须外求”之义,遂独自携囊而返。又,据载师尝留宿瑶石宫,与公主生下一子薛聪(博通经史,为新罗十贤之一),乃还俗,自称卜姓居士。又作歌行世,且持乐器至各村落,以载歌载舞之方式教化民众,使庸夫黄髫皆识佛陀之号,咸念南无。后住芬皇寺,纂辑《华严经疏》,未完即命终,年寿不详。谥号“和诤国师”。
  师言行狂悖,晦迹尘中,或入酒肆娼家,或持金刀铁锡,或作疏讲华严,或抚琴乐祠宇,或宿闾阊,或坐禅山水,恣意随缘,放浪优游。当新罗王设百座仁王经大会,遍请硕德时,师虽为州所荐举,但诸德皆恶其为人,故谏王勿纳。其后,王夫人病,医药无效,广求灵法,得《金刚三昧经》,然无人能解,遂命师作疏;师成疏五卷,但为宵小所窃,因此重录略疏三卷,延迟三日于黄龙寺敷演。王臣道俗云集,此法遂广行于国内,王夫人亦因而不药而愈。其著作除上述一疏之外,另有《璎珞本业经疏》二卷、《无量寿经宗要》《阿弥陀经疏》《游心安乐道》《弥勒上生经宗要》《大乘起信论疏》《般舟三昧经略记》《十门和诤论》《法华宗要》《二障义》《判比量论》等书。其中《二障义》《判比量论》二书佚失已久,近年始为日本学者横超慧日、神田喜一郎所发现。
  ◎附一︰里道德雄〈朝鲜半岛的佛教〉(摘录自《东亚佛教概说》)
  元晓其人何止于新罗佛教,即使比起中国佛教任一时代来,其业绩亦绝无逊色。堪称一位杰出而卓越的高僧。据说,元晓是新罗湘州人,姓薛,幼名誓幢。长而得度于皇龙寺,专心修学,后来师事于兴轮寺法藏及高句丽僧普德,学习《涅槃经》等,也不时云游四方,从未怠忽研钻。真德女王四年(650),元晓学而有成,邀同普德门下的同门义湘,试图入唐,可是,行至海门与唐州交界时,突遇暴风雨,宿于道旁土龛(塔下之室)中。第二天一觉醒来,放眼一看,竟然置身古坟里,脚底下还散乱着骸骨。狂风暴雨依然不息,第二天晚上,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在古坟里住下去。夜渐深,幽鬼出现了,幢幢鬼影,煞是吓人。于是乎,元晓就想了︰“第一天晚上,一心以为那是个土龛,一切平安无事。今晚,心想业已托身鬼乡,才有这么多鬼魅作祟。可知,全是心生,才有种种的法生,只要心灭,龛坟本来是不二的。”又想︰“这正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是心外无法之证。何需别求真理于我心表征之外呢?”然后,元晓告别义湘,旋踵而回,终生未曾再起离开故国之念。这便是元晓所谓万法唯识之论,然其根据则在于真理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朝鲜由此脱离了求法佛教的时代,进入依据自内证而立的教法,自行确立本国佛教的时代。这一个故事的真伪暂且不提,但,确也是个极富时代意义而意味深长的插曲。从此,元晓或没身于俗尘之中,或跋涉山野,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从此,他时寄身祠宇,弹琴遣怀,甚或出没于酒肆、青楼,有时又坐禅于山水之间。元晓的日子,可称得上随意之所趋而清游,从未有过丝毫顾忌。其间,他还参与过动乱时期里的军事计划,献策于帷幄之中,也在宫中讲佛经,深获新罗各阶层人士的尊崇。单从元晓打动瑶石宫寡公主的芳心,生下了日后被赞为新罗十贤之一的名儒薛聪一事,便能知晓他在宫中是如何地深得人心。
  据富贵原章信博士统计,元晓著作被确认其曾存在者共有五十七部二百三十卷,其他还有八十一部、九十九部、二百四十余部……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追究其原因不外是许多别人的论书都被归列于元晓名下。其代表性著作如下︰
  (1)《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2)《阿弥陀经疏》,一卷。
  (3)《金刚三昧经论》,三卷。
  (4)《十门和诤论》,二卷。
  (5)《大乘起信论疏》二卷。
  (6)《华严经疏》,八卷。
  (7)《弥勒上生经疏》,三卷。
  (8)《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
  其他重要著作有《涅槃》《入楞伽》《般若心经》《瑜伽》《维摩》等诸经的疏,《楞伽》《维摩》《成唯识论》等的旨要及《四分羯磨记》《梵网宗要》等的戒律书,尤以《起信论疏》等诸疏,颇得中国本土佛教界的尊重,名之为《海东疏》,进而成为清凉澄观的思想根据。
  元晓的思想复杂多歧,若欲勉强略述一下他的思想根干,似可称之为︰基于起信论式如来藏思想及佛性论的华严教学。因此,元晓思想大有诸教总合之态,因此元晓曾为此立下四教判,论评如下︰(1)三乘别教︰如《四谛论》。(2)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等。(3)一乘别教︰如《璎珞》《梵网》等。(4)一乘满教︰如《华严经》。
  质言之,这是以一乘圆教的无二之趣、一味之宗为目标,以图百家圆融的思想,和后来的《十门和诤论》有一脉相通之处。因为《十门和诤论》的理想在于集往昔教学的大成,进而树立新的新罗佛学,所以,论起来,元晓的地位可称之为朝鲜佛教八宗之祖而无愧。
  到了晚年,元晓又潜心净土教,成为新罗净土教学先驱,业绩不凡。他着过《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疏,尤其是在《无量寿经宗要》及《游心安乐道》二书中,力说必须透过称名念佛的实践,救济一切众生。此说与憬兴的定性二乘不往生说相并存,双双成了新罗净土教学史上二大主流。除此之外,元晓曾云游全国,化导民众,撰写《愿往生歌》等独特乡赞,作为新罗乡歌,对于净土门的民众教化方面可说有了很大贡献。
  ◎附二︰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上编(摘录)
  师生小名誓幢,第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因而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真平王三十九年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颖异,学不从师,其游方始末,弘通茂迹,具载唐传与行状,不可具载,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
  师尝一日,风颠唱街云︰“谁许没柯斧,我斫支天柱。”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产贤子之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 敕宫吏,觅晓引入宫,吏奉敕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桥名,榆桥也)遇之,佯堕水中湿衣□,吏引师于宫,禠衣晒晾,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聪。聪生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以方音通会华夷方俗物名,训解六经文学,至今海东业明经者,传受不绝。
  晓既失戒生聪已,后易俗服,自号卜姓居士(他本作小性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瓠,其状瑰奇,因其形制为道具,以《华严经》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咏而归,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其生缘之村名佛地,寺名初开,自称元晓者,盖初辉佛日之意尔,元晓亦是方言也,当时人皆以乡言称之始旦也。
  曾住芬皇寺,纂《华严疏》,至第四十回向品,终乃绝笔。又尝因讼,分躯于百松,故皆谓位阶初地矣。亦因海龙之诱,承诏于路上,撰《三昧经疏》,置笔砚于牛之两角上,因谓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大安法师,排来而粘纸,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聪碎遗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终天之志。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四;《三国遗事》卷三、卷四;《三国史记》卷四十六;《高丽史》卷十一;《东史会纲》卷五;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