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元来(1575~1630)


  明代曹洞宗僧。庐州(安徽省)舒城人。俗姓沙。字无异,又称大舣。十六岁从五台山静安出家,后参宝方寺无明慧经,阅《传灯录》有所省悟,其后随慧经至玉山,蒙其印可。
  万历三十年(1602)隐于信州博山(江西省广丰县)能仁寺。学侣云集,蔚成丛林,后历住建州董岩寺、大仰宝林寺、鼓山涌泉寺、金陵天界寺。崇祯三年示寂。世寿五十六,法腊四十一。著有《博山无异禅师广录》三十五卷、《博山无异大师语录集要》六卷。门人造塔于博山,鼓山僧众又另建衣钵塔一座于香炉峰。师一生提倡禅净不二之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净土之要谛。师所撰《无异禅师广录》卷十三至十五,为其《参禅警语》,所言颇可为初学参禅者之津梁。
  ◎附︰《博山参禅警语》卷上(摘录)
  (一)示初心做工夫警语
  (1)做工夫最初要发个破生死心,坚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缘,无实主宰。若不发明本具底大理,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乱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别生一念不得,望别人救不得。当恁么时,只须不顾猛火,不顾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别念,不肯暂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2)做工夫最怕□着静境,使人困于枯寂,不觉不知。动境人厌,静境多不生厌。良以行人一向处乎喧闹之场,一与静境相应,如食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中略)吾人或处于静境,祇要发明衣线下一段大事,不知在静境始得,于大事中求其静相了不可得,斯为得也。
  (3)做工夫如觅要紧的失物相似,若觅不着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执、生着、生计。执成病,着成魔,计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觅失物相似,则三种泮然没交涉,所谓生心动念,即乖法体矣。
  (4)做工夫举起话头时,要历历明明,如□捕鼠相似。古所谓不斩黎奴誓不休。不然则坐在鬼窟里,昏昏沉沈过了一生,有何所益。
  □捕鼠,睁开两眼四脚,撑撑只要拿鼠到口始得。纵有鸡犬在傍,亦不暇顾。参禅者亦复如是,只是愤然要明此理,纵八境交错于前,亦不暇顾。才有别念,非但鼠,兼走却□儿。
  (5)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纵一一领略得过,与自己没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语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触之不得,何况坐卧其中耶,更于其间分大分小,论上论下,不丧身失命者几希!
  (6)做工夫最怕思惟做偈、做诗、做文赋等。
  (7)做工夫不得将心待悟,(中略)只须逼拶令悟。(中略)因缘会合时,贵在话头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时如披云见天,而廓落无依,天旋地转,又是一番境界。
  (8)做工夫着不得丝毫别念,行住坐卧,单单只提起本参话头,发起疑情,愤然要讨个下落,若有丝毫别念,古所谓杂毒入心,岂但伤身命,此伤乎慧命,学者不可不慎。
  余云别念,非但世间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别念。又岂但佛法中事,于心体上取之舍之,执之化之,悉别念矣。
  (9)做工夫最怕的一个伶俐心,伶俐心为之药忌,犯着些毫,虽真药现前,不能救耳。若真是个参禅汉,眼如盲、耳如聋,心念才起时,如撞着银山铁壁相似。如此则工夫始得相应耳。
  (10)做工夫不怕错,只怕不知非。纵然行在错处,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网底利器也。释迦大师于外道法,一一证过,祇是不坐在窠臼里,将“知非便舍”四个字,从凡夫直到大圣地位。
  (11)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活计。古所谓黑山下坐、死水浸济,得甚么边事?只须在境缘上做得去,始是得力处。一句话头顿在眉睫上,行里、坐里、着衣吃饭里、迎宾待客里,祇要明这一句话头落处,一朝洗面时摸着鼻孔,原来太近,便得个省力。
  (12)做工夫不得求人说破,若说破,终是别人底,与自己没相干。如人问路到长安,但可指路,不可更问长安事。彼一一说明长安事,终是彼见底,非问路者亲见。若不力行,便求人说破,亦复如是。
  (13)做工夫不可须臾失正念,若失了参究一念,必流入异端,忘忘不返︰
  如人静坐,只喜澄澄湛湛,纯清绝点,为佛事。此唤作失正念,堕在澄湛中。
  或认定一个能讲能谭能动能静为佛事,此唤作失正念认识神。
  或将妄遏捺,令妄心不起为佛事,此唤作失正念。将妄心捺妄心,如石压草。
  或观想身心如虚空,不起念,如墙壁,此唤作失正念。玄沙云︰“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总而言之,皆失正念故。
  (二)示疑情发不起警语
  (1)做工夫疑情发不起,将情识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无起处,则澄澄湛湛绝点处。此识心根源,终不能破,于澄澄湛湛绝点处,都作个工夫理会,才遇人点着痛处,如水上捺葫芦相似。此是生灭心,非禅也。
  盖为最初不肯参话头,起疑情,纵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压草。若死得,识心成断灭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断灭不去,逢境缘时,即引起识心。于澄湛绝点处,便作圣解,自谓得大悟门。纵则成狂,着则成魔,于世法中,狂妄无知,便起深蘖,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2)做工夫疑情发不起,将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无管带处,无依倚处。不见有身心,不见有世界,非内非外,总是一空。谓空便是禅,谓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来空去,行住坐卧如在虚空中行。此是生灭心,非禅也。
  不着则成顽空,冥然无知。着则成魔,自谓大有悟门。
  若真是个参禅汉,发起疑,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触其锋者,即丧身失命。
  (3)做工夫疑情发不起。将身心看破,纯是假缘,其中自有一物,往来、能动、能静、无形、无相,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散则遍周沙界,收则不立纤尘。向这里一认认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参究,便谓了事人。此是生灭心,非禅也。
  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将此等为快意,正是弄识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随识神牵引去,随业受报去。
  以此观之,参禅全要见人,若自作主宰,总用不着。
  (4)做工夫疑情不起,于境缘上生厌离,喜到寂静无人处坐去,便觉得力,便觉有意思。才遇著有些动处,心即不喜。此是生灭心,非禅也。
  坐久则与静境相应,冥然无知,绝对绝待,纵得禅定,凝心不动,与诸小乘何所异也。
  稍遇境缘则不自在,闻声见色,则生怕怖,由怕怖故,则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诸不善,一生修行,都无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见人,不肯信人,于静谧处,强作主宰。纵遇善知识,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尔何?
  [参考资料] 《五灯严统》卷十六;《续灯存稿》卷十一;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第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