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光明
(一)光和明的合称︰光的梵语是ātapa,西藏语是ñi-ma。明的梵语是āloka,西藏语是snaṅ-ba。即指十二显色中的二种。如《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c)︰“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显色虽有十二种,但本色只有青、黄、赤、白四种,其余是由其分位差别而建立。其中,光有黄、赤二色,又摄于黄赤色。明都摄于青、黄、赤、白四色。说一切有部认为此等诸色各有别体,经部及唯识大乘认为是假色,并无实体。
(二)佛、菩萨等身上所发出的光辉或智慧︰梵语作prabhā或ābha或raśmi,西藏语作Ḥod-zer-snaṅ-ba,又单称光。如《大品般若》卷一〈序品〉说,从佛遍体发出无量大光明,照恒沙世界。《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说,佛光明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70a)︰“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中略)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
又,《观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又说观世音菩萨的举身光中现五道众生,大势至菩萨的举身光明照十方国。
光明虽多指佛菩萨的德相,但人、天等也并非全无。如《俱舍论》卷十二、《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载,劫初时,人皆如色界天,身带光明。《大智度论》卷七亦云,诸天龙神受报可得光帖力。
关于光明的种别,有不少异说,兹略述如次︰
(1)有色光与心光之别︰色光也称外光、身光。是由身所发色相的光辉。心光也称智慧光、内光,是指心智的明朗。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大正25‧399b)︰“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云(大正37‧342a)︰“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云(大正35‧146c)︰“光明有二种︰(一)智光,(二)身光。智光亦二义︰(一)照法,谓真俗双鉴。(二)照机,谓普应群品。身光亦二种︰(一)是常光,谓圆明无碍。(二)放光,谓以光警悟。”
(2)有常住光与现起光之别︰此乃依身光始有此区别。常住光也称常光,是佛身恒常发放而不灭的光明。如《大智度论》卷八云(大正25‧114c)︰“问曰︰云何为常光?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
现起光,也称为放光或神通光,指有时发出的光明,如《大智度论》卷八云(大正25‧112a)︰“佛有时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如生时、得道时、初转法轮时、诸天圣人大集会时、若破外道时,皆放大光明。”
此即上述《华严经探玄记》卷二所说,身光可分常光、放光二种。
(3)光明依优劣而有上、中、下三等之别︰如《大智度论》卷七说,光明神力可分为下、中、上。其下焉者是指以咒术、幻术作光披化。至于诸天龙神由业报而得光明神力,则为中等。若有能入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则属最上等。
(4)有外光明、法光明、身光明之别︰所谓外光明,指日月、星宿、火珠、灯炬等能破除昏暗者。所谓法光明,指修习所闻之法而能破愚痴之闇,明了诸法性。所谓身光明,指发自诸佛、菩萨、诸天等身之光明。《瑜伽师地论》卷十一谓此三者为治暗光明、法光明、依身光明。然《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三则作︰外光明、法光明、身光明。
佛、菩萨之光明虽皆能普照众生,成就诸种利益,然其间不无差别。又随其照益之不同,光之出入处也有分别。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七〈十地品〉云(大正9‧572a)︰
“是菩萨坐大莲华上,即时足下出百万阿僧祇光明,照十方阿鼻地狱等,灭众生苦恼。两膝上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畜生,灭除苦恼。脐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一切饿鬼,灭除苦恼。左右胁放若干光明,照十方人,安隐快乐。两手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诸天、阿修罗宫。两肩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声闻众。项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辟支佛。口放若干光明,照十方菩萨,乃至住九地者。白毫放若干光明,照十方得位菩萨,一切魔宫隐蔽不现。顶上放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照于十方诸佛大会,绕十匝已,住于虚空,成光明网。”
善导《观经疏》〈序分义〉云(大正37‧258c)︰
“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
除佛、菩萨之外,诸天也都能放光。但司及司不同。《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13a)︰“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
光明除照耀外也能作种种变化,施作佛事,使众生受益,如《放光般若经》卷一云(大正8‧1b)︰“从其舌根复放无央数亿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化为千叶宝华,其色如金,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皆说六度无极。一切众生闻说法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70b)︰“其有众生遇斯甘,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放光有时也与“授记”有关。如《阿育王经》卷一云(大正50‧132a)︰
“若佛欲记过去业报,光从背入。若佛欲记未来业报,光从前入。若佛欲记地狱生者,光从足入。若佛欲记畜生生者,光从踝入。若佛欲记饿鬼生者,光从脚趾入。若佛欲记人生者,光从膝入。若佛欲记铁轮王生,光从左掌入。若佛欲记金轮王生,光从右掌入。若佛欲记天生,光从脐入。若佛欲记声闻菩提,光从口入。若佛欲记缘觉菩提,光从白毫相处入。若佛欲记菩萨菩提,光从肉髻入。”
放光中,从佛全身所发者称为举身光。从一相所放者称为随一相光。又从白毫相所发者称为白毫光、毫光或眉间光。从毛孔所发者称为毛孔光。从项边所发的圆光称为头光。在像的后背所发者称为后光。如上述由佛、菩萨身上所发的光明总称为身光、色光或外光。相对地将智慧的鉴照称为智慧光、智光或内光。
又,《无量寿经》卷上说,阿弥陀佛有无量孕十二种异名,《大宝积经》卷三十说,释迦牟尼佛有决定光岩四十一种光明,《赞阿弥陀佛偈》列有光轮、光晓、光触、光云、光泽、光启、光照、光力、光曜、光焰等名目,此外也有慈光、悲光、神光、威光、大光、金光、无碍光、不可思议光等名称。
关于光量的大小。《观佛三昧海经》卷三云(大正15‧659c)︰“如是众相名为圆光,围绕佛颈,上亦一寻,下亦一寻,左亦一寻,右亦一寻,足满八尺。”《无上依经》卷下云(大正16‧474a)︰“以此业缘,得身金色圆光一丈。”
此上所述都是指常光之量而言。但三十二相通常是依应身而论。若就报身而言,本不可限于六尺或八尺。故《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1c)︰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参考资料] (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顺正理论》卷一;《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俱舍论光记》卷一;《俱舍宝疏》卷一之余;《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百法问答钞》卷一。(二)《往生论》;《观念法门》;《选择传弘决疑钞》卷三;《瑜伽师地论》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十四;《瑜伽论略纂》卷五;《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七;《往生要集》卷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