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克勤(1063~1135)


  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俗姓骆。字无著,又称圆悟克勤、佛果圆悟。彭州崇宁(四川省崇宁县)人。幼时投妙寂院自省出家,剃发受具后,从文照及圆明敏行学经论。复谒真觉胜、玉泉承皓、金銮信、真如慕哲、黄龙祖心、东林常总、白云守端等师。后至舒州太平寺,参五祖法演而嗣其法。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被誉为丛林三杰,世称“演门之二勤一远”;或称“演门三佛”。
  师甚受成都太守郭知章、宰相张商英、张浚、枢密邓子常等人的推崇。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获徽宗赐紫衣及“佛果禅师”号;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月,又蒙高宗赐号“圆悟禅师”。尝居成都六祖寺(后改为昭觉寺)、潭州(湖南省)道林寺、沣州(湖南省沣县)夹山、金陵蒋山太平兴国寺、汴京天宁万寿寺、润州(江苏省)金山龙游寺、南康郡(江西省)云居山真如禅院诸刹,大振法道。其间在夹山之碧岩,撰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的着语,编成《碧岩录》十卷。南宋‧绍兴五年八月示寂,年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人,著作除《碧岩录》外,尚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佛果击节录》二卷、《圆悟禅师心要》二卷。
  ◎附一︰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一册〈克勤〉(摘录)
  克勤继承法演的禅风,认为“人人脚根下本有此段大光明,虚彻灵通,谓之本地风光”(〈示胡尚书悟性劝善文〉),强调“唯要人直下契证本来大事因缘”(〈示枢禅人〉)。克勤之出名,是由于他所作的《碧岩录》。此书为评唱雪窦重显(980年~1052年)所作之《颂古百则》的,影响很大。禅宗不立文字,后来讲禅者常取古德的语句,以为典据。因此一些以机缘为主的古德的语句,被整理成档案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公案。这些公案一方面用来作为判断当前是非的准则,一方面则作为去探讨古德的领会和所说道理的资料。但是,由于公案的文字比较简略、晦涩,意义很费揣摩,因此宋初以来,即有一些禅宗大师为之作注。相传最早有临济宗汾阳善昭(947年~1024年)集古人语句一百条,每条各用偈颂来陈述,称为颂古。继之,云门宗的重显也作了《颂古百则》。从此,禅宗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即从文字上追求禅意。克勤的《碧岩录》在推动这一禅风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克勤《碧岩录》虽以《颂古百则》为基础,但他在颂前加了垂示(总纲),在颂文中加了着语(夹注),同时再加以评唱(发挥),因而使公案意思更明显,便于理解。然而这股流风发展下去也就使禅宗走向舞文弄墨的途径,而失去了不立文字的本来面目。克勤的门人大慧宗杲,即有惧于此,而将《碧岩录》刻板毁掉。但这并没能制止它的流行,而且以后也继续有同类的著作问世。
  克勤的著作除《碧岩录》外,尚有《击节录》《语录》和《心要》等。
  ◎附二︰《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摘录)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圆悟禅师示寂,讳克勤,字无著,彭州崇宁骆氏子。依妙寂院自省落发受具。游成都,从圆明敏行大师学经论,窥其奥,以为不足恃,谒昭觉胜公问心法。久之出关,见真如哲公,颇有省。时庆藏主众推饱参,尤善洞下宗旨,师从之,尽其要。尝谒东林照觉,顷之谓庆曰︰“东林平实而已。”往见太平演道者,师恃豪辨,与之争锋。演曰︰“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光独照时,自验看。”以不合辞去,抵苏州定惠,疾病几死,因念畴昔所参俱无验,独老演不吾欺。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演喜其再来,容为侍者。
  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演诵〈小艳诗〉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师侍侧忽大悟,即以告演。演诘之,师曰︰“今日真丧目前机也。”演喜曰︰“吾宗有汝,自兹高枕矣。”师因以是事语佛鉴勤,勤未之信。师曰︰“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初谓建立语,今乃果然。”勤愕然无对。时佛眼禅师尚少,师每事必旁发之。二公后皆大彻,由是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演迁五祖,师执寺务,方建东厨,当庭有嘉树,演曰︰“树子纵碍,不可伐。”师伐之,演震怒举杖逐师,师走辟。忽猛省曰︰此临济用处耳。遂接其杖曰︰“老贼我识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以母老归蜀,出世昭觉,久之谢去。于荆州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逞辞婉雅,玄旨通贯,无尽不觉前席。师曰︰“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无尽曰︰“当不别。”师曰︰“有甚交涉?”无尽意不平,师徐曰︰“古云,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时节,若透彻方见德山临济用处。”无尽翻然悟曰︰“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今方知渠无摸索处。”师尝有颂云︰“顶门直下轰霹雳,针出膏肓必死疾。”偶与丞相意会,无尽喜曰︰“每惧祖道寝微,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澧州刺史请住夹山,未几迁湘西道林。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及见开堂提唱妙绝意表,始增敬焉。
  政和末,有旨移金陵蒋山,法道大振。僧问︰“如何是实际理地?”曰︰“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僧曰︰“未问已前如何荐取?”师曰︰“相随来也。”进云︰“快便难逢。”更借一问,曰︰“忘前失后。”进云︰“若论此事如击石火,只如未相见时如何?”师曰︰“三千里外亦逢渠。”曰︰“恁么则声色外与师相见?”答曰︰“穿却鼻孔。”问︰“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师曰︰“威震寰区,未为分外。”曰︰“恁么则坐断十方,壁立千仞?”师曰︰“看箭。”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是同是别?”师曰︰“两个金刚圈。”曰︰“沩山撼门三下,又作么生?”师曰︰“不是同途者,知音不举来。”尝示众云︰“恁么恁么双明,不恁么不恁么双暗。不恁么中却恁么,暗里隐明;恁么中却不恁么,明中隐暗。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恁么,犯手伤锋,且道唤作什么?到这里高而无上,深而无底,旁尽虚空际,中极邻虚尘,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底钵盂,无影杖子。熊耳山前,少林峰下,老胡九年冷湫湫地守这间家具,深雪之中直得情忘意遣,理尽见除,方有一个承当。且道双明双暗,双放双收,是建立是平常,总不与么也未。是极则处,且作么生是极则处?擘开华岳连天秀,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诏住东都天宁。太上在康邸,屡请宣扬。有偈云︰至简至易,至尊至贵,往来千圣顶□头,世出世间不思议。然是时,钦宗在东宫,师对太上预有至尊之谶。建炎改元,宰相李伯纪表住金山,驾幸维扬,有诏征见,顾问西竺道要。对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太上大悦,赐号“圆悟禅师”。乞云居山归老,朝廷厚赆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复归于蜀。太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示寂,将终,侍者持笔求颂。书曰︰“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示应缘,珍重珍重。”掷笔而化,春秋七十有三,坐五十五夏,谥“真觉禅师”,塔曰寂照。
  [参考资料]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四、卷六;《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僧宝正续传》卷四;《嘉泰普灯录》卷十一;《五灯会元》卷十九;《佛祖统纪》卷四十六;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