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兜沙经
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册。全经系撷取《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而成。故篇幅甚短。“兜沙”(Daśa)之义为“十”。由于经中所述系与“十”有关的法,故以此为经题。内容述说十方佛刹皆有佛,又说菩萨行有种种十法。其中与“十”有关的术语甚多,如“十方泥洹慧”、“十法住”、“十道地”、“十镇”、“十印”等。此外亦常用“十亿”之数。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第一节(摘录)
与《宝积》同时,《华严经》类也出现了。《华严》发展到最后成为七处八会(即在编经过程中,说经地点换了七个,又集会了八次)。中国译本有六十卷的、八十卷的,原本究竟多少卷,无法知道。据传说,中等的本子便有五十万颂,就是小本也有十万颂,中国译的是略本,三万六千颂,有三十九品。最早的译本是支娄迦谶的,名《兜沙经》,是后来大部中的序分(〈名号品〉)。“兜沙”之义为“十”,里面讲的都是十数的法,主要说十方佛刹都有佛,又说菩萨行有种种十法。若想成佛须经历种种十法阶次,如十住、十行、十无尽藏、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类。这六类,也就是成佛的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十法阶次。后来出的大部《华严》,即依此目录陆续组织的,也可说以此为提纲而加以详细补充的。
这部经对大乘学的贡献是,扩大了成佛的范围,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推广到一切有情,这种思想就超过了部派佛学。部派佛学只承认现在世界有一个释迦牟尼佛,过去曾有六佛,将来有弥勒佛,佛的出世有先后,不能同时有两个佛。这样,对人们的成佛有极大的限制。《兜沙经》打破了这一限制,认为在空间上同时有无量无边的国土布于十方,即可以有无量无边的佛,即使大家一时成佛,也安排得下。所以十方成佛的思想,是此经很特出的主张。同时此经也指出,成佛并不是轻易的,因此,他们把成佛分为六类、十法阶次。部派佛学的说出世部在《大事》中也说,释迦成佛前,经过了十个层次。但大乘认为这太简单,他们将《大事》所说的“十地”,仅视为修行的初步,等于六个十法阶次的第一阶次“十住”,以后还需经历五个如此的十法阶次。
《兜沙经》的十数目字的产生,还反映大乘思想出现的社会条件与阶级根源。印度对外贸易一向发达,贵霜王朝从西北印同西方交涉,使得这种对外贸易,到一世纪,格外活跃,而案达罗王朝统一印度之后,在这一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由于贸易发达,计算方法就要求提高,因而引起了数学的发展。在此之前,印度计算进位方法无一定规则,一般是用七进法,例如,讲到“极微”展转积成粗重时,即以七进法算出的。到了这一时期,则改用了十进法,还规定出十法数字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0”,用“0”代替了。“0”名“舜若”(空),还是空,不过也等于一个数字。这种变化,今天看来,不值一说,但当时却是一个大的发明。它通过贸易,经波斯、阿拉伯传到西欧,发展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我们从《兜沙经》里看到以十法为等级,就是反映了科学上的这一进步。这也说明大乘的产生与商业发展是有联系的。同时也可确定《兜沙经》的写作时间,不能早于西元一世纪。至于“0”也代表一个数字,与大乘认为空也有用处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