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八识规矩颂
书名。以十二颂(七言四十八句)来解释唯识学所立八识的著作。相传为唐‧玄奘撰。本颂原文并无单行本,只附随其注释书而流传于世。
本书实为撮取唯识学要义而作。往昔世亲菩萨恐末学心力有所不逮,乃撮瑜伽之要,撰《唯识三十颂》,以便学者有易入之道;后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相继广释,部帙又见繁琐;玄奘自天竺返国后,本护法系之说,将十家之论糅译成《成唯识论》十卷;而此《八识规矩颂》,亦为同类型之著述。在我国,古来即为研习法相唯识学之入门书。
关于本书作者的问题,古来相传为玄奘所作,但近代学术界(如吕澄等人)都以为此书文义皆有瑕疵,如将“非量”和“现量”、“比量”并称为“三量”,又称难陀论师为“愚者”等,因此判定本书非出自玄奘手笔。
本书内容以唯识学之核心之心意识问题为主,而撰成十二偈颂。初三颂明前五识之心王及相应生起之心所;次三颂明第六识之三性三量及相应心所;再次三颂明第七识;末三颂明第八识。
本书注释本颇多,有明‧普泰《八识规矩补注》、明昱《八识规矩补注证义》、广益《八识规矩颂纂释》、清‧行舟《八识规矩颂注》等,其中以普泰的注较为简明直截。
◎附︰《八识规矩颂》颂文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地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参考资料] 《唯识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