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八转声(梵aṣṭa vibhaktayaḥ,巴aṭṭha vibhattī)


  又作八转、八声或八例。指梵语中名词、代名词及形容词语尾的八种变化。即︰(1)体格(nirdeśe),又作体声、泛说声、直指陈声;(2)业格(upadeṣaṇe),又作所说声、所作业声、用格、对格;(3)具格(kartṛkaraṇe),又作能作具声、能说声、作格;(4)为格(sāmpradānīke),又作所为声、所与声、与格;(5)从格(apādāne),又作所从声、所因声、夺格;(6)属格(svāmivacane),又作所属声;(7)依格(saṃnidhānārthe),又作所依声、于格;(8)呼格(āmantraṇe),又作呼召声。
  此中,呼格除外,其余七格,又名七例句、七例或七言论句。《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云(大正54‧228c)︰
  “言七例者,一切声上皆悉有之。一一声中各分三蕱,谓一言二言多言。总成二十一言也。如唤男子,一人名补噜洒,两人名补噜稍,三人名补噜沙。此中,声有呼吸重轻之别。于七例外更有呼召声,便成八例。初句既三,余皆准此,恐繁不录,名苏盘多声。总有三八二十四声。”
  此谓梵语名词、代名词及形容词皆随体格乃至呼格而变化其语尾,藉以显现直指、所作、能作、所为、所因、所属、所依、呼召之别;又依所表事物数目多寡之不同,各有一言声(单数)、二言声(双数)及多言声(复数)之别,共计为二十四种。如下表所示︰
  ┌─┬─────┬──────┬──────┐
  │ │(一言) │(二言)  │(多言)  │
  ├─┼─────┼──────┼──────┤
  │体│布路杀  │布路筲   │布路沙   │
  │ │purusah  │purusau   │purusah   │
  ├─┼─────┼──────┼──────┤
  │业│布路芟  │布路筲   │布路霜   │
  │ │purusam  │purusau   │purusan   │
  ├─┼─────┼──────┼──────┤
  │具│布路铩拏 │布路沙?  │布路铩转  │
  │ │purusena │purusabhyam │purusaih  │
  ├─┼─────┼──────┼──────┤
  │为│布路厦耶 │布路沙?  │布路铩?  │
  │ │purusaya │purusabhyam │purusebhyah │
  ├─┼─────┼──────┼──────┤
  │从│布路沙哆 │布路铩?  │布路铩?  │
  │ │purusat  │purusabhyam │purusebhyah │
  ├─┼─────┼──────┼──────┤
  │属│布路杀娑 │布路铩?  │布路铩諵  │
  │ │purusasya │purusayoh  │purusanam  │
  ├─┼─────┼──────┼──────┤
  │于│布路?  │布路杀谕  │布路铩绉  │
  │ │purusse  │purusayoh  │purusesn  │
  ├─┼─────┼──────┼──────┤
  │呼│系布路杀 │系布路梢  │系布路沙  │
  │ │he purusa │he purusau │he purusah │
  └─┴─────┴──────┴──────┘
  又,每种中又分男、女、中三声,则有七十二声之变形。
  ◎附︰吕澄《声明略》〈八啭声章〉
  梵语中介词极少,此名与他名之关系,或其名在句中之位次,皆恃尾声变化以表白之,其类有八,即所谓八啭声也。今先释其名义︰
  第一体声,亦云泛说声,梵云你利提势(niṛdeśe)。此表能作者,或一事一物之当体;句中主格则用此声。
  第二业声,亦云所说声,梵云邬波提舍泥(upadeśane)。此表所作,即动作之所止;句中宾格则用此声。
  第三具声,亦云能说声,梵云羯咥唎迦啰泥(kaṛtkarāni)。此表动作之所由、所藉,有“由此”、“以此”之义。
  第四为声,亦云与声,梵云三钵啰陀你鸡(saṁpradāni)。此表动作之所为、所授,有“为此”、“于此”之义。句中第二宾格则用此声。
  第五从声,梵云裒波陀泥(apādāne)。此表动作之所从、所因,有“从此”、“因此”之义。
  第六属声,梵云莎弭婆者你(svamivacane)。此表能系属者,即有“系属于此”、“此之”之义。
  第七依声,亦云于声,梵云珊你陀那啰梯(svaṁidhānarthe)。此表动作之所依、所对,有“依此”、“于此”之义。
  第八呼声,梵云阿曼怛罗泥(āmantraṇe)。此表所呼召者。独举其名,与余无涉,故在句中为独立格。
  旧传八啭声皆以男声字补卢沙(梵puruṣa,意云士夫)为式。如《瑜伽论》卷二云︰“又有七言论句,此即七例句,谓补卢沙(中略)补卢铩如是等;”是也。其详如次︰
  体声 补卢沙(purusas,泛说士夫)
  业声 补卢衫(puruṣam,意云所说士夫)
  具声 补卢崽拏(puruṣena,意云由士夫……)
  为声 补卢沙耶(puruṣaya,意云为士夫之故……)
  从声 补卢沙耶页(puruṣat,意云从士夫……)
  属声 补卢杀娑(puruṣasya,意云士夫之……)
  依声 补卢铩(puruṣe,意云依士夫……)
  次由经论著述中摘举实例释成上述,先总后别;其意义易晓者即不别详。
  [例] 《杂集论》卷十五释“八何词”问答诸句皆从八啭声之例,显示八者之意义极明,今具引之(啭声之名加为别)。
  (一)体声 问︰“□□(梵kim,非男非女声、一言,下并同)无所得?”答︰“谓已得般若波罗蜜多菩萨。”
  (二)业声 问︰“□□(梵kim)无所得?”答︰“谓所取相、能取相。”
  (三)具声 问︰“□□(梵kena)无所得?”答︰“谓用般若波罗蜜多。”
  (四)为声 问︰“□□(梵kasmai)无所得?”答︰“谓为救脱一切有情云云。”
  (五)从声 问︰“□□(梵kasmat)无所得?”答︰“谓由遇佛出世云云。”
  (六)属声 问︰“□□(梵kasya)无所得?”答︰“谓一切法之无所得。”
  (七)依声 问︰“□□(梵kasmin)无所得?”答︰“谓于胜解行地云云。”
  (八)呼声 问︰“□□无所得?”答︰“十一种(此独立用之亦是呼声)云云。”
  [例] 《瑜伽伦记》三十二解“有十法具摄大乘菩萨道及果”,谓梵本原云□□□达磨(有十法)萨(及)破罗(果)萨埵(有情)末伽(道)摩诃衍那(大乘)僧伽罗诃(果)三试剌且羯(能具)。文中有十法、摄、具,皆属第一啭声,故是能摄;大乘道及果第六啭声,故是所摄。旧译不解啭声,遂□以大乘摄十法云。盖此文十法是主语,故用体声;大乘道等为宾语,故用其他啭声也。
  [例] 《无性摄论》卷二释论“由能摄持种子相应”云︰“由能摄持种子相应者于第五处(即第五啭)说第三啭,是能摄持种子相应义故。”此谓第五第三啭者,指“相应”一名而言。相应梵云瑜伽(梵yoga),第三啭为瑜诣那(yogena),第五啭为瑜伽(引声)哆(yogat)。此处应用第五啭,即云“……相应故”,今以第三啭代之,乃为“由……相应”,其义无异;却不可作“用彼相应”解也。
  [例] 唐译《阿弥陀经》云︰“还至本处,游天住等。”原典如次︰
  ……梵tāmeva lokadhātum āgacchanti
     彼同一    处所     彼等来
  梵divāvihārāya.
  天住(为声)
   文中“天住”即第四啭声,直译其意应作“为游天住还至本处”,原译未显此意。
  [例] 《因明入正理论》云︰“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此中差别性是第五啭声,意谓从有法能别互相差别故说为宗也。论初译时,文轨等不解梵语,改作“差别为性”,则应原典作第三啭;意义既乖,故窥师疏中斥为轻率也。又一切译文作“……故”皆从原来第五啭直译,不依华语先著「因”字,盖免与第三啭相混淆也。
  [例] 《成唯识论》卷二举契经中“三有为之有为相”一言辨有为相(能相)与有为(所相)是一是异。正解二者非异。文云︰“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此云“有为之”是第六啭。“色之”、“心之”亦皆例同,如言色心之体即以自色心为体,非有异物,故此云有为相亦非异于所相法也。
  [例]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辨《论》首颂文所归敬者是人是法,凡有四解,正乖二解敬人非敬法,因原颂中说人(满分清净者)用第四啭声,说法用第七啭声故。第七啭本分根境两类,说根时有“依”义,说境时有“于”义。今说“唯识性”是境第七啭,即谓彼满分清净者。乃于唯识性全证或分证以成其清净,故性非所归敬者。又说“清净者”用第四啭声,有对向之义,即对彼而归敬,故云所敬者在人也。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瑜伽论记》卷一(下)、卷五(上);《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卷六;《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俱舍论记》卷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