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即
(一)指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此六即又称理即佛、名字即佛,乃至究竟即佛;或理佛、名字佛,乃至究竟佛。故六即又作六即佛,或六是、六绝、六如。
(1)理即︰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
(2)名字即︰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
(3)观行即︰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
(4)相似即︰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
(5)分真即︰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
(6)究竟即︰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
天台宗以此六即判圆教之行位,其理由有二︰(1)为令无信行人离卑下之心。(2)为令无智者去增上慢心。《摩诃止观》卷一(下)云(大正46‧10b)︰“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因佛果尊高不可企及,以致无信者谓佛境非己智分,而起卑下之心,故为表凡夫与佛无异,而立此六即。又无智者执即佛之一边,谓己均佛而起增上慢,故为除其慢心,而立此六即。
此六即与八位、五十二位等阶位之关系,配列如下︰
┌理 即(未闻佛法)
│名字即(已闻佛法)
│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内凡)──十信位─┐ │
│ ┌─十住位 │ │
六即┤ ├─十行位 │ ├八位
│分真即(分证)┼─十回向位├五十二位│
│ ├─十地位 │ │
│ └─等觉位 │ │
└究竟即(极证)──妙觉位─┴────┘
此外,日莲宗亦立六即义,《御义口传》〈寿量品〉指出,凡夫是理即,头顶“南无妙法莲华经”时是名字即,闻奉修行是观行即,伏惑障云相似即,出而化他云分真即,究竟无作三身之佛云究竟即。
(二)指真宗立了义教时所说的六即︰乃亲鸾依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中所举的七深信而立。《愚秃钞》卷下云(大正83‧651a)︰“六即者,(一)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二)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三)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四)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五)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六)若佛所说,即是了教。”此六句皆有“即”字,故称之为六即。
◎附︰慧岳《天台教学史》第二章(摘录)
“即”是指不二义(体一),但在修证的进程上,方便分为六段(用异)的阶位。换言之︰其所证在名目上,虽有深浅之分,但其理体,却是不二(即)。因为具六阶段的差别,才能显明凡圣的不同(事异),然其理体是平等(理造),且焦点是置于平等上而分差别,故称为“六即”。但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属坚执于理的“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则容易生起自认为与佛无异的增上慢!若只知“六”而不悉“即”,则易生自卑感!故前者属暗证禅者,不悉教门的位次;后者是局限于文字,昧于本具的理体,竟是空劳,于道无益。是以智者大师,为辅救两者间的获益,了知证果的阶位,特立六即而显明凡圣的始终(六阶段),并理体的初后不二(即)为旨趣。所谓六即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
.A理即︰是指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迷的众生,虽是具真如佛性之理,因为缺乏解行证的总用,故无法证得。在《摩诃止观》卷一(大正46‧10b)说︰“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菩提心。”
“理即”是指“理即佛”(菩提心),在表面看来,唯针对理而无惑业苦,然其实际,却是︰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不离实相,故事用的惑、业、苦三障的显现,即本具理性,当体即佛。
.B名字即︰然虽在日常中,不离一切理,却迷于理,现由善友,或依经论而了解一实菩提之理,乃属知识上的言教了解,故云名字。在《摩诃止观》(同上)说︰“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
于此证明名字是属口耳所闻的学问,如刻字者,唯会刻字而不知其义理似的,故名字即,是属尚未证入实践修观的理体,但却已发菩提心,或云︰发菩提心位。
.C观行即︰或云︰观行五品位。依教法修行,证悟心观,获得理与慧相应,明了其所言、所行的所证位。这在圆教八位是属弟子五品位,若依《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即︰“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为五品位。所谓︰兼行六度,是指︰专修理观为心,以六度为助行。正行六度是︰戒清净,乃至利根智慧,问答无碍,得自行、化他,而以专修六度为正行,具足观心,获事理不二,将事六度相,悉能融会于不二,遂能伏五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烦恼(等于别教十信位)。然智者大师的晚年,自说已证“弟子五品位”。
上述的理即、名字即,尚未入外凡位,至观行即,才称是外凡位。相似即,始能称为内凡位。
.D相似即︰明静止观,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尘沙惑,唯能降伏无明惑,即相似于真证──圆教内凡十信位(别教三贤)。因眼能彻见三千世界的内外,耳能彻闻三千世界的音声等,得获六根的胜用,任运显现,故云“六根清净位”。
.E分证即︰或云分真即。断一份无明,证一份法身,即能显自家宝,而呈现真如,且于普门示现,行利他济度的事业。本来,菩萨的阶次,具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补处)。
.F究竟即︰是智断的圆满位。永别无明烦恼,妙证涅槃,显现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净土。
上述的六即说之思想,是以《菩萨璎珞本业经》的五十二位说为骨干,并以《华严经》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为依据,将初位上的圣位,随所断的无明,分为四十二品,亦以别教的妙觉为十行中的第二行,特以圆教的极果,远置于第四十二位,这种论法,纯系智者大师的独创。
[参考资料] 《止观大意》;《六即义》;《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五;《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天台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宇井伯寿《佛教泛论》第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