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妙门


  天台宗所立的六种禅观,即数息门、随息门、止门、观门、还门、净门。相当于三种止观中的不定止观。智顗《六妙法门》一书(《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即阐释此种法门者。
  (1)数息门︰默数呼吸以收摄心神,俾为入定之方便。有修数、证数二种。修数者,调和气息,从一至十,数息摄心,令不散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故应舍数修随。
  (2)随息门︰数息法之后的第二阶段修持法。有修随、证随二种。修随者,舍前数息法,一心随息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出入。证随者,心渐微细,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故当舍随修止。
  (3)止门︰有修止、证止二者。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此时应作是念,谓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即不着止,而起观分别。
  (4)观门︰有修观、证观二种。修观者,观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证观者,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
  (5)还门︰有修还、证还二者。修还者,知观从心生,应反观观心,则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即还源之要。证还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返本还源。
  (6)净门︰有修净、证净二种。修净者,能知色净,不起分别妄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能息妄想垢、分别垢、取我垢。证净者,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
  其中,前三门属定,后三门属慧,依此定、慧能发真明,出离生死。又,涅槃曰妙,能通曰门,修此六门能通涅槃,故称六妙门。
  ◎附︰印顺《成佛之道》第五章(摘录)
  以“念息”为方便而修止,也是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转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定学,对修息极为重视。修息的有六门︰数、随、止、观、还、静;但后三者,是依止起观的观法。
  (一)数息︰以息为所缘,吸入时,以心引息而下达于脐下;呼出时,心又随息而上,自鼻中呼出。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数入息的不再数出息,数出息的不再数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到十数为止,再从一数起。数息,如念佛的捏念珠一样,使心在息──所缘上转,不致于忘失。初学的如中间忘记了,那就从一数起,以做到一息一息的不加功力,忆念分明为限。
  (二)随息︰久久心静了,不再会忘失,就不必再数,只要心随于息,心息相依,随息而上下,觉息遍身等。这样,连记数的散乱,也离去了。
  (三)止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的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凡修息的,以细长为妙,但初学不可勉强,以免伤气。又息须均匀,切勿忽长忽短。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摄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体上着想。修习久了,如少腹充满,发热,或吸气时直达到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或气过时,幻觉有光色、音声等──这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切勿惊奇夸眩,落入气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又修息以微密匀长为准,所以非风相︰息出入时,如风的鼓荡一样,出入有声,那是太粗而要不得的。也非喘相︰这虽然出入无声,但不通利(艰涩),如刀刮竹一样,一顿一顿的有形可见。也非气相︰虽然通利了,但口鼻仍有气入的感觉。离此风相、喘相、气相,微密匀长,古人形容为“悠悠扬扬”、“若存若亡”,才合于息相的标准。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六;《阿毗昙心论》卷八;《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佛祖统纪》卷六、卷二十五;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印度の部〉第二编;安藤俊雄《天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