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师外道


  佛陀时代印度佛教以外之其它学派的六位代表人物。西元前500年左右,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建设大都市的憍萨罗、摩揭陀、阿槃提等诸大国的国民,由于工商业发达而享受富裕的生活,加上有思想上的自由,因此自由思想家辈出,竞发议论,提倡否定吠陀权威的新兴宗教。原始佛教圣典将这些学说整理归纳为六十二见,并更进一步将其中最有力学派的代表人物统称为六师外道。
  所谓外道(tīrthika或tīrthaka),原是指印度佛教以外其它学派的教说。到后世,佛教徒也将这个语词当作贬称,而意指邪说与异端说。所谓六师,所指即下列六人︰
  (1)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n)︰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2)浮陀‧迦旃延(Pakudha Kaccāyana)︰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3)富兰那‧迦叶(Pūraṇa Kassapa)︰道德否定论者。
  (4)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 Gosāla)︰邪命外道之祖、决定论者。
  (5)散惹耶‧毗罗梨子(Sañjaya Vellaṭṭhaput-ta)︰怀疑论者。
  (6)尼乾子‧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耆那教始祖、相对主义者。
  其后,佛教将此六师的各十五名弟子,加上六师,总称九十六种外道。又因六师又各分韦陀、一切智、神通三种。因此总称十八师外道。
  ◎附一︰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一篇(摘录)
  各派之中,纵有极不得当之点,然如六师之说,明为稍有秩序者矣。自有名之《长含》〈沙门果经〉(Sāmaññaphala),以及各处皆尝散见。盖六师乃印度哲学宗教史之干流,除耆那一派外,地位之高,无与相埒者。且当佛时代,以摩诃陀为中心,发挥其显著之特长,故与佛教相接触处綦多。今据〈沙门果经〉,简单介绍其主张如下︰
  第一,富兰那‧迦叶(Pūraṇa Kassapa),大概为伦理的怀疑者,以为善恶要为依于习惯而定,为善为恶,不当具有相应之业根,此其主要之主张也。
  第二,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Gosāla),为生命派(ājivika,邪命外道)之始祖。据佛教方面所介绍,则为主张极端之必然论(fatalism)者,大意谓吾人之行为与命运,一切皆有自然运行所定之规律,任何皆莫能人为,假如就此放任之,则前后经过数百劫,自然而至解脱之域。盖为一种恬淡无为派也。又据耆那之传说,此派为其始祖大雄(māhāvīra)弟子之分支。若据佛教之传说,则为难陀跋嵯(Nanda Vaccha)之继承者。综之,此为近于耆那之一派。在佛时代,极有势力,除耆那外,为六师中之最大者。
  第三,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为纯粹之唯物论者。谓人生仅为四大所合成,死后更无一物;人生之目的,要在快乐,排斥一切肃严的伦理。亦有谓此为顺世派(Lokāyata),则指其人生观之立场也。此说亦为耆那之《Sutra Krtanga》(12~13)所载述者。
  第四,浮陀‧迦旃延(Pukudha Kac-cayana),与上相反,为心物不灭说也。但其论证法,极为机械的。谓人生为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要素而成,依其集散离合,而有生死之现象。惟七要素自身,则为不灭。例如以刀刺人,所需者仅在通过其七要素之分合点,生命自身,并未丧失。故据此观之,其欲解脱生死怖畏者,莫能以刀切断生命之边。按此颇似《薄迦梵歌》(Bhagavadgītā)中之说,学者当注意也。
  第五,散惹耶‧毗罗梨子(SañjayaValatthiputta),此派所主张者,亦可名为情趣主义。谓当适应一一时处,依于情趣之所如,而为判断,即为真理。例如问有未来否,其时觉以为有,则答之为有,固属真理;迨后若觉以为无,而答之曰无,亦真理也。此较希腊之布罗达哥那斯(Brotagoras)以人类为万物尺度之说,更进一步。盖以一一时处之情趣,而视为万物之尺度也。
  第六,尼乾子‧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即有名之耆那教始祖,且为集大成者。原名瓦儒达摩那(Vardhamana),较佛稍先出。其教团之势力,一时几与佛教相伯仲。在〈沙门果经〉所介绍者,似以其主张,为运命论之一种,但如标那氏(Buhlar)等所推定,则以为系基于某种理由之误解也。按此派教理,以命(jīva)与非命(ājīva)之二元论为基础,创立种种畴范,而说明一切。至其用为实行者,则以尊重极端之苦行,与严守不杀生之戒,为其特色。六师之中,与佛陀接触为最多,亦殆以此。且教理上种种相通之处,亦殊不鲜。欲洞悉原始佛教之地位者,固必当研究其关系。
  综之,上述六师,皆为适应当时之革新潮流而起,至其反抗一切传统的婆罗门主义,而各自主张其一派之说,则殆与佛陀无异。但以过趋极端,辄有人心世道之危,故佛陀特提倡中正稳健之说,以辟其谬,而为其一大任务,然使当时之思想界,而克呈活泼之气象,在印度思想史上,其效果亦终不可没也。且自佛教之记载考之,其中固有专为破坏而破坏者,然尤当弗忘佛教一方,所用为攻击之材料,实既鲜而不佳,而在彼辈之自身立场,则反较上述者,蓄意为深厚。例如富兰那迦叶,所谓无善无恶,亦无善恶报应之说。骤观之,固可视为非道德主义,但若加以诠释,则彼辈之主见,殆谓行为之为物,无绝对善恶,故于战场杀敌者,不可谓之恶,而慈善会之工役,以施与之物,分配于穷困者,当亦不为善,要在察其动机为何如耳。又散惹耶之诡辩论,自表面言,固谓为捕鳗论,如鳗之难于捕捉;然深考之,则寓有一种哲理。此教团中之热心求道者,如舍利弗与目乾连二人,自其归依佛教以前察之,其本意亦决非仅持诡辩主义者,盖可推知。矧自尼乾子及生命派等(佛教所谓邪命派)之势力考之,亦决非如佛教所言,有尔许之低。今征诸当时局外者之判断,固仍以彼等处于佛陀同等地位而赞叹之。且据传说,当佛陀与六师同居住于摩诃陀及鸯伽(Anga)之际,一时咸羡仰此两国之幸福云。笃而论之,上述六师,虽其本体,远在佛陀之下,然终非如佛教所言之低与其危险,是乃吾人所当铭记弗忘者。不然,则无以了解佛陀为六师之后辈,暨如后所述,曾于种种方面,受彼辈影响之理矣。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一讲(摘录)
  第一,具有唯物思想的代表者是阿耆多(Ajita Kesa Kambala),即后来顺世派的先驱。他们认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独立常存的,人和世界都由四大合成;否认灵魂,人死复归四大。人生的目的,即以求得快乐为满足。其学说,是对专司祭祀的婆罗门教的反抗,代表第四等级讲话的。
  第二,散惹夷(Sañjaya Velaṭṭhiputta),一种直观主义学派,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如对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等,他们认为说有即有,说无即无。所以人们比之为难以捉摸的泥鳅。这派人主张踏实的修定,以求得真正的智慧。佛弟子中目犍连、舍利弗都曾跟随他们学过。这派学说也含有反对婆罗门的世界由梵我转化而来的主张。到《奥义书》时代,婆罗门还承认业报、轮回之说,散惹夷对之采取即不肯定也不否定的不信任态度。
  第三,末伽梨(Makkhali-Gosāla),是定命论者。主张没有业报,没有父母生身。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到时不管智愚,都得解脱。这如抛丝球一样,缕尽丝完才不滚了。他认为人身是各种原素构成的,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唯物思想。自称其说为“正命”(生活),其他人如佛教则诋之为“邪命外道”。
  第四,不兰迦叶(Pūraṇa-Kassapa),学说与末伽梨相似,也否认善恶业报和婆罗门教。主张纵欲,是伦理的怀疑论者。他们的出身是奴隶。
  第五,波浮陀(Pakudha-Kaccāyana),也否认人的行为能发生什么影响。说人身是七种原素构成,七种原素一离开,就是死亡。原素是永久存在的,也有唯物思想。以上三家,由于学说相似,所以在若干资料中往往被弄错,都被列入“正命派”(自称)或“邪命外道”(佛家称之)之中。他们的出身是奴隶,其学说代表了第四等级的利益。
  第六,尼乾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后来发展成耆那教。其前则有胁主,主张七句义︰一开始,分世界为有生命和无生命两类;生命不得解脱则是由于业、漏、缚;因此,就须遮、灭、解脱,以消灭业。他们认为业报太重,要让业报加快结束,就须苦行,故主张苦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支持了婆罗门的业报说。尼乾子出身刹帝利,母亲是国王的女儿,表妹是王妃,学说也就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这一派与释迦学说是对立的,双方有过冲突。它虽然支持婆罗门,在解脱方法上,与婆罗门也不相同。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十三;《注维摩诘经》卷三;《印度佛教史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3});金仓圆照《インド哲学史》;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册〈六师外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