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念(梵ṣaḍ anusmṛtayaḥ,巴cha anussatiṭṭhānāni)


  (一)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称六随念或六念处。为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
  (1)念佛(buddhānu-smṛtiḥ)︰指忆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等以清净质直之心,能与佛相同。
  (2)念法(dharmānu-smṛtiḥ)︰指忆念法乃如来所有之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证法,施与众生。
  (3)念僧(saṅghānu-smṛtiḥ)︰指忆念僧乃如来之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福田,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修僧行。
  (4)念戒(śīlānu-smṛtiḥ)︰指忆念诸戒能遮诸恶烦恼,我等能以清净质直之心,精进护持。
  (5)念施(tyāgānu-smṛtiḥ)︰指忆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世间为悭嫉所覆,我等能以布施摄取众生。
  (6)念天(devānu-smṛtiḥ)︰指忆念因往昔之戒、施等善根,而生欲界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等诸天,享受快乐果报,我等今亦能以如是戒、施,而生诸天。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云(大正2‧237c)︰“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中略),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观无量寿经》亦谓(大正12‧344c)︰“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佛国。”善导《观经疏》卷四〈散善义〉云(大正37‧273c)︰
  “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又念天者,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
  此外,《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别译杂阿含经》卷九、《观佛三昧海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二也都提到六念,其中《大乘义章》更开释名义、开合辨相、随别广释、次第、念之所为等五门释此六念。
  (二)指戒律中所说的六念︰即受比丘戒已,比丘当知的六种要事。《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之三云(大正40‧226a)︰“法附中既受具戒,即须六念,忆戒缘身师当先授。”
  (1)念知日月︰指念知受戒之日月。
  (2)念知食处︰谓不受请者,当念我今食己食,或食僧之常食,或我常乞食;如受请者,当念我今食己食,无请处,或我今食僧食,无请处,或我今乞食,无请处;有请者,今应有请处,念自去。
  (3)念知受戒时夏腊︰指记忆受戒以后的腊数。
  (4)念知衣钵有无受净等︰指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
  (5)念同别食︰指若与众僧同食,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之时,则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
  (6)念康羸︰指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应当治疗。
  [参考资料] (一)《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六;《集异门足论》卷十六;《观经疏》〈散善义〉;《法华忏法》;《净土苾刍宝库》;印顺《佛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