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六相圆融


  华严宗之教义。六相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者。由于一切诸法皆具足此六相,而法法尘尘无碍自在,故称为六相圆融。华严宗十玄缘起之所谈,即为此六相圆融之教门所证实。出自旧译《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经》卷三、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
  世亲的《十地经论》卷一曾释显此义。慧远《十地义记》卷一(末)、《大乘义章》卷三(本)也曾加以详解。然而,世亲之六相说仅就菩萨之阶位而言,而慧远虽约体约理谈六相,然不约相约事而谈,故仅系三乘终教位之所论,未显华严别教一乘之深义。
  唐代,至相寺之智俨开始就六相做圆解。智俨为华严宗第二祖。据传他曾遇一异僧,告以〈十地品〉中六相之义包含一乘不共之理。他反覆凝思,终于发现六相圆融之教门。他在《华严经搜玄记》卷三、《五十要问答》卷上、《华严孔目章》卷三等书中,皆曾记述六相之圆解。
  智俨之后有法藏承继师说,在其所著《华严五教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九、《金师子章》等书中皆曾加以解说。
  澄观继法藏之后,在《华严经疏钞》卷五十三做详尽的叙述,且根据法藏《华严五教章》的说明,略释此六相。
  玆分别略释六相如次︰
  (1)总相,一含多德故。
  (2)别相,多德非一故,别依止总,满彼总故。缘起法一切处通,今且略就缘成舍辨。总相别相,如云全体与部分。如舍是总相,和同作舍之椽等诸缘,别于总故,是别相。
  (3)同相,多义不相违,同成一义故。
  (4)异相,多义相望,各各异故。同相谓差别之诸法,能调和成一体,而不失其部分之特质。如椽等和同作舍,不相违背,皆名舍缘,非作余物,是同相。椽等诸缘,随自形类,相望差别,是异相。
  (5)成相,由此诸义缘起成故。
  (6)坏相,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谓有特性之异相,能调和而成同相,即部分相依而成全体。虽成全体,而非破坏部分之特性。如椽等作缘,舍义得成,是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是坏相。
  一切诸法,无不具足此六相。此三对六相中,总同成三,无差别之圆融门也。别异坏三,差别之行布门也。此平等与差别,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离总相,无别相。离同相,无异相。离成相,无坏相。总相即别相,别相即总相。同相即异相,异相即同相。成相即坏相,坏相即成相。如是圆融不离行布,行布不离圆融。行布即圆融,圆融即行布,六相无碍,是名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摘录)
  在贤首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里,举出别教一乘的四门义理,后二门是与他教不共的,即所谓“十玄无碍”和“六相圆融”。这二门的性质属于“观法”,要是依从理论的次序,应当颠倒过来,先说六相,再说十玄,现在并归一节来谈。华严宗主张的观法,要随顺着普贤的境界,也就是缘起因的部分,至于诸佛自境就属于性海果的部分,离却言语心思而不能解说攀缘了。这里所谓缘起,指的是“法界缘起”,它的相貌无尽圆融,在《华严经》里处处说到的各种世界、人物、行事乃至一切现象,几乎都是用来形容它的。不过经文浩瀚,又很散漫,其中条理并没有明白指点出来;直到世亲作《十地经论》,才透露一些线索。他依着初地十愿里第四大愿所说菩萨行用六种方便构成广大无量无涯的论点,阐明了通释全经各样十句的法门,而举出发凡的实例。这就是︰经文开头解释由通达佛法而入佛智的一段,先有十句说明。第一句当于总相,其余九句为别相;又第一句是同相,其余是异相;又第一句为成相(这是用魏译术语,其实应作略相或合相),其余为坏相(实为广相或开相)。由此类推,经中所有十句都可用六相去解释。云华智俨更从这上面体会到华严法界缘起的相貌也不外乎这六方面,于是用来解释一切缘起的现象。贤首跟着加以发挥,在他所著的《教义章》里,举了房舍和椽瓦的譬喻,房舍是总是同是成,而椽瓦等是别是异是坏,由此见出因果同时,一多相即,自在无碍的道理。《教义章》的末尾并还有总结六相的颂文说︰“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别体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这可看作贤首发挥六相说所得的结论。
  [参考资料] 《华严经传记》卷三;《新华严经论》卷二十四;《华严经疏》卷三十一、卷三十四;《五教章通路记》卷二十七。